流浪的蛤蟆为什么能成功?天赋还是努力? 时下 22年11月29日 编辑 嗯嗯 取消关注 关注 私信 身边很多朋友投身网文之路都失败了。写作能力就是练不起来,蛤蟆大哥是怎么成功的呢?天分要素大一些还是个人努力要素大一些呢? 天分也需求努力,本题只评论天分占比。比如有同样成功的作者只要他一般努力,那就更有天分。 身边很多朋友投身网文之路都失败了。写作能力就是练不起来,蛤蟆大哥是怎样成功的呢?天分要素大一些还是个人努力要素大一些呢? 天分也需求努力,本题只讨论天…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若飞鸿 学前班lv0 22年11月29日 我发现越是外行,没入门的作家,都爱谈天赋和努力这两个词。 那些学渣们也爱谈。 你为什么不想想如何写的有趣,别人书为什么火? 为什么不在基本功上下功夫,非得整这些虚的? 为什么不去研究别人的大纲细纲,还有那些让人兴奋的剧情和金手指? 蛤蟆就算回答了你这问题,你就真以为自己能和他一样甚至超过他了吗?
枯木待春 学前班lv0 22年11月29日 蛤蟆自己说是因为选择,但是你听听就行。 选择当然重要,做错了选择,可能就没有今天的蛤蟆,甚至今天的起点。 但是努力? 抱歉,中国能缺努力的人吗?不努力的人,能站在上面? 天赋? 中国缺天才吗? 没点天赋,能站在上面? 在那个位置上,不是靠某一方面就行,是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因素,每一样都尽可能挖掘,凑起来,是一堆板子凑一只水桶来。 你要一个水桶,然后问哪只木板更重要? 缺一个木板,又没有其他替代方法,就别想走到那个位置上去了。
好猫教育周老师 学前班lv0 22年11月29日 流浪的蛤蟆:那时候有一本叫《太古的盟约》的小说,作者是个台湾人,去服兵役了,然后把小说扔下不写了。那时候我作为一个读者,随便上去写了一点。但是那个时代对创作这件事还是相对比较正视的,有这样一种氛围——别人的书你拿来去写其实是不好的。而现在,大家对同人作品的接受度已经很高了,但当初不行。既然有人说写同人不好,那我写自己的书就好了,于是后来就开始创作。 记者 也就是说,您是从阅读小说开始,一步步走上创作的道路。 流浪的蛤蟆:对。这个阅读习惯从小学就开始养成了,因为小时候没什么其他娱乐。 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才是开山之作02 记者 关于网络文学的开山之作,各方说法不一,有人认为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中国第一部网络小说,而在“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周”期间,猫腻等一批网文大神提出“罗森的《风姿物语》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源头”。请问您的看法是什么呢? 流浪的蛤蟆:在时间方面,当然是痞子蔡更早一些,但是我们现在说的网文不是那种意义很广泛的、在网上写小说就是网文了,而是集中在一些相对有特色的题材上,例如仙侠玄幻、历史架空。而这种题材其实与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毫无关系的,那本书的确是很有名而且又很早的书,但是就内容和写法而言,它对我们整个网络文学行业并没有什么影响。 而罗森的话,他的好多东西已经成为网络文学中一些具体内容的起源了。比如说架空——完整架空一个世界来创作小说;以及玄幻小说中的一些等级,如地界、天位等等;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举个例子:现在网络小说描写强者间的战斗,不需要军队,主将决定一切的这种战斗模式,这些都是《风姿物语》开创的。还有更多起源于这本书的设定,以至于后来大家习以为常,忽略了这一点,比方说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小说中经常会加神石仙石之类的,人类可以像雷达一样扫描各种各样的东西、环境这种模式,最早也是出现在《风姿物语》中。 记者 也是因为《风姿物语》这本书对于网络小说创作具有开创性意义,所以大神们才会共推它为网络文学的起源。 流浪的蛤蟆:没错。很多人看了这本书以后,才发现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风姿物语》里描写的架空世界,以及每个人都能飞天遁地、拥有异能的这种模式,基本上是罗森开创以后,大家才开始效仿。 记者 近期,网文界也有关于网络小说鼻祖的争议。有人认为是玄幻小说的鼻祖黄易,还有人说是金庸,请问您的看法是什么? 流浪的蛤蟆:其实最早的时候是没有网络小说这个名词的。是龙枪三部曲以及黄易的凌渡宇系列发布之后,才有玄幻小说这个名字的。就像我们知道阅文最早的时候叫起点中文网,而“起点”最早叫中国玄幻文学协会,那时候我们大家在网上写的大多数都是玄幻小说,所以从这个概念上来说肯定是黄易与网络文学的距离更近一点,但是大部分网络作家在写法上借鉴金庸更多一点。 (左侧第三位为流浪的蛤蟆) 付费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03 记者 2003年,起点中文网开始尝试VIP付费阅读模式,开启了网络文学商业化的时代。您的小说《天鹏纵横》是首批进入付费行列的作品,我们想请您谈谈有关于付费阅读的问题。在当时,付费阅读模式的推出对网络文学行业和作家的创作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流浪的蛤蟆:首先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作者来写网络小说。之前我们写小说是免费的,大家写这种东西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共同的快乐,我写你看,大家都很快乐。这实际上还不能叫做一个职业,是爱好者的一个团体,大家几乎都是因热爱而写作,很少有人想过能从写网文上获得金钱方面收益。 在有了付费之后,有一部分作者就转型成为职业网络作家,这确实是促进了网络文学行业的飞速发展。因为好多人虽然喜欢写小说,但自己总要生活,在这之前,写网文是没钱赚的,忽然发现写网文可以赚钱了,就有许多人涌入这个行业,当时仅仅一两年就让网络小说的数量翻了几十倍。在免费阅读时代,大家一周更新一章到两章就已经很快了,创作速度跟传统文学作家其实差不多,而日更是从收费之后开始有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稳定了作家的创作输出。 记者 也就是说付费模式对作家的更新频率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大家看到有钱赚,也有写下去的动力。但是因为付费阅读属于一种商业模式,会不会有负面的影响呢?例如说会让作者更多驱从于市场的利益和潮流而忽略了创作本身的东西,为了保证日更频率而导致作品质量下降呢? 流浪的蛤蟆:至少在这方面没有。因为读者花钱看你的书,非常在乎你的质量,就比如现在订阅量比较高的《诡秘之主》,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本高质量的网络小说。读者看你的书是一章一章看的,不像传统的纸质书,我买了就看,即使发现质量不好,但是因为买完了,也没法退了。而网络小说是——我购买后看一章,这章写的不好,立刻就不看了,是可以有一个试错过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肯定要保证自己作品的质量,从而维系与读者的关系,增加他们的付费黏性。所以,付费阅读促进了网络文学走向精品化。 记者 那您认为付费阅读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呢? 流浪的蛤蟆:这个我还真不好说,但是作为经历者来说,我觉得还是蛮偶然的。因为最开始我们商量这件事的时候,都没有觉得这种模式能做起来,我们自己都不觉得它能赚钱。当时意者(起点中文网创始人之一)跟我说一个月能赚五十到一百,就能请女朋友吃顿饭了呀,不是也挺开心的吗?大家想的都是几十块钱的级别,但出乎意料的是,第一个月就赚了1290元,大家都非常开心。等到血红的时候,他比我晚了两个月吧,他的那本书当月收入就破万了,大家就觉得这已经是一种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了。这都是是当时没有人想到的。 记者 这实际上是从偶然发现走向必然发展趋势的一个过程。 流浪的蛤蟆:没错。免费阅读是一种“养蛊”模式04 记者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付费模式已经到达了“天花板”,许多平台另辟蹊径,由此诞生了“免费阅读”。您也曾在知乎上谈论过关于免费阅读的看法,贴子中提到“现在还能活得不错的免费模式,就是所谓的‘新媒体+一部分广告’,这令原来的一站式阅读,变成了全网式阅读”。在这种情况下,分发的渠道成为了最大获利方,而作家的收入既不透明又被强力压缩,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行业生态。作为一名作家,您会提出什么建议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流浪的蛤蟆:现在所谓的免费阅读,它并不是网络文学的一个新模式,而是新的商业模式。你看我们作者无论是付费还是免费,一定是有稿费的,所以免费阅读实际上还是一种收费性的阅读,网站只是把收费的形式改变了。 在新媒体阅读方面,比方说我们现在的付费阅读是两、三分钱,最高不超过五分钱一千字,而他们可以做到五毛钱一块钱一章,也差不多是两三千字这样子,它是把付费金额一口气提高了二三十倍。所以,这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单纯通过阅读广告来免费阅读,它是一个多种商业模式综合起来形成的新商业模式。 而这种模式对网文实际上是有损害的,它比正常网络小说的同质化现象要严重得多。比方说战神赘婿之类的,他带动的是整体的创作风向,你要想找到最早红起来的小说,需要去仔细寻找才能找到。例如,我之前差不多花了一个多月才确定那一本所谓“战神归来”“女儿住狗窝”的小说叫做《天神殿》,而且我还问了几个编辑才确定它究竟是哪一家网站的,这就造成书红而作者与书脱节的现象。 这是一种“养蛊”的模式,我砸进去五十本一百本一模一样的书,终究有一本或几本会火,至于这些书的作者是谁并没有人去注意。这种强渠道的干预对应的是下沉市场,这部分读者是几乎没有接触过网文的人,他们有这样的习惯——你推给我一本书我就看,我也分不清是好是坏。这就会造成完全没有阅读分辨能力的人强行接受,会认为这本书还行、可以看,这样作者就没有提高质量的欲望了。 另外,在免费阅读模式下,如果一个作者这本书卖的很好,但是他开下本新书时,是接收不到上本书的人气加成的。但是如果在付费阅读中,比方说我在起点是一个老作者,我开一本新书,读者都知道蛤蟆原先写过什么书,他们就知道原先写的不错,这本书的质量应该也不差,就会过来看。而免费完全没有这样的情况,所以说,作者自己也不知道下本书该写成什么样子才会获得读者的欢迎,他也没有要提升的欲望,不管你怎么去写,你最终还是要被放在“蛊盆”里,被平台去操作。好多免费阅读中那种超红的网络作者,他第二本书是什么,网上是几乎没有人知道的。 记者 也就是说免费阅读其实对作者创作热情的伤害是很大的。之前还有人提到,付费阅读将人口红利已经消耗殆尽,而免费阅读在这个基础上其实是更深入地开拓一些新用户,扩大了用户基数,您对这种说法怎么看呢? 流浪的蛤蟆:这个问题我之前与一些业内人士探讨过。正常的阅读是从年轻人开始,他们的阅读需求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走高的,所以倒逼着付费网络小说的质量要越来越高。而免费阅读的下沉市场并不是从年轻人开始的,面向的受众是四、五十岁没有看过网络小说的人,他们也不会有提高阅读口味的生命历程。挖掘这种读者对市场的价值不是很大,因为免费阅读的书并没有随着阅读群体需求的提高而向上提质的趋势,就像一片韭菜,割了一茬,下面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大世界中的小故事更适合IP改编05 记者 网络文学的IP化是近些年来的商业热潮。您曾在采访中提到,望古神化世界观在构建之时,就已经考虑好了针对各部作品后续的IP衍生规划。以您的《蜀山异闻录》为例,我们想请您谈谈如何在创作之初就使小说本身具有向IP化发展的元素? (注:2017年1月,流浪的蛤蟆作为首席架构师,联合马伯庸、月关、跳舞、天使奥斯卡四位殿堂级大神作者共同打造了基于中国真实历史和神话传说构建的平行世界观——望古神话。) 流浪的蛤蟆:我认为在小说创作中,不要有那么多的想法反而更好。像设计望古神化的时候,大家一起合作,每个人擅长的方面不一样,所以我就做了一个能让大家受束缚最小的设定。例如,月关写的偏玄幻,跳舞写的偏历史,奥斯卡写的就是科幻,马伯庸写的更接近于民间传说,重新架构了一下白蛇的故事,像我写的就是仙侠,所以有了《蜀山异闻录》,这种东西对作者的束缚越少越好。因为我做的设定宽松,这个世界有一个主流时间线,其涵盖分流的时间线经常会被毁灭然后要重新再来,这样就可以让不同的故事发生在分支的时间线上,这样对大家几乎是没有设定上的束缚的。 记者 您构架了一条主线,在分支上还是看大家依据自己所擅长的方向进行具体创作,这样才能发挥潜力写出更好的作品。那么在您看来,该如何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有IP化的价值呢? 流浪的蛤蟆:大部分网络小说的特点是故事和世界观非常庞大。我记得猫腻说过,我们写的其实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世界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像这样比较庞大的背景其实并不特别合适影视改编。只有一部分作者他们把故事本身范围缩小了,譬如猫腻——虽然书中的世界够大,但是他写的故事发生在世界的一个角落,这样更合适IP改编。一部小说要改编成游戏或漫画或影视,肯定有专业的编剧去做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最主要的还是作者必须写得够好,并且读者喜欢,成绩比较好,红出了网文圈。这样有一定的受众,大家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就是我们所说的破圈效应。 网络作家或许会跨界,但不会是常态06 记者 在目前的一些超级IP改编中,有不少作品的原著是非常受读者喜欢的,拥有很多粉丝,但是在二度创作之后并没有达到大家预期的效果,一些改编后的作品难以入眼,您对此怎么看呢? 流浪的蛤蟆:有些作品本身的架构过于庞大,这需要比较专业的编剧做创新工作,遵循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进行二度创作,一般情况下好的编剧比好的作者还要少见。现在很多作者虽然不够专业,但是亲自参加了剧本的创作,像这样的改编作品,反而会比较精辟。 记者 像不久之前热播的《重启之极海听雷》的原作者南派三叔也参与了IP改编的过程,还担任了全剧总编剧和总监制。这其中也涉及到网络作家未来的职业发展问题,您觉得网络作家日后会不会向着编剧或者监制的方向发展,参与到IP改编中去呢? 流浪的蛤蟆:虽然编剧和作者都是文字工作者,但是这两者的区别还是蛮大的。可能有一些作者天赋异禀去转行做编剧,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并不是每一个作者去做编剧都能出好成绩的。编剧是一种比较要求专业的行业,作者可能有一部分去参与到编剧的工作,至于制片人,我现在还没有看到。我不觉得它会成为一个常态。 时代隔膜是“读者不叫座”的原因07 记者 近两年来,网文圈掀起了现实题材写作热潮,但不少作品被人诟病为“披着现实的外套写老套的言情故事”“没有真正深入生活”“离生活依然很遥远”,不知您的感受如何? 流浪的蛤蟆:关于现实题材,阅文集团最近和各级政府协商过去写一批疫情类的题材,许多作者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最后这个计划夭折了。在现实题材中,一方面各方会鼓励大家去写,但是另一方面,写了会被叫停。现实题材我们很愿意去写,我们也愿意响应国家的号召,写了也会很开心,但是写了一半又说这个任务又取消了,还是挺矛盾的。 不过有一些作者的尝试还是不错的,比方说有一本书叫做《洋港社区》,作者上本书写的叫《朝阳警事》,也是现实题材的。《洋港社区》这本书聚焦在社区,洋港是一条街道的名字,写一个人在外打拼最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城市,然后应聘做一个社区的办事员,故事就是主角在社区工作中遇到的事,还挺有意思的。像这种写出来很有趣且吸引人的现实题材小说还是不太多的。 记者 您认为目前现实题材的创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流浪的蛤蟆:主要是受众和读者阅读需求的问题吧。现实太残酷了,读者们并不想要在现实中接受打击以后又在小说里被打击。比如我想写一个与我个人经历有关的,我当年是学美术专业的,毕业之后在一家动画公司工作。当时我参与制作了一个叫《土红色的骆驼》的动画片,主角是一个拟人化的骆驼,跟《鼹鼠的故事》之类的很相似,我们公司做出来了,但上海美术制片厂说不要了,然后所有的电视台也说不要了,公司直接就因为这个项目倒闭了。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比如说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女作者写了十几年前的一个偏现实的故事,里面的主角是五年级就上了初中,有读者就指责说作者在撒谎,“你小学都没有上过,小学只有六年制哪有五年制?”,但其实是这些人不了解。 现在社会变革太快了,读者不接受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现实。比如说我是一个下岗工人,我去写下岗,但现在所有的小孩都说,下岗了你为什么不去找工作?他们无法理解当时一个工厂几万人下岗是没有任何工作可寻的,社会大概能提供五百个工作岗位,却是五万个人来。这与我们国家现在不一样——你只要愿意,就能找到工作,这种情况在当时是不存在的。没有经历过的人自然无法理解这种状况。 尤其是我们老一批的作者,现在年纪大了,我们想去写贴近青年读者的东西,也只能去写我们自己年轻时候的东西,但是那时候与现在完全不是一个时代了。说句老实话,我们国家近几十年的发展放到国外去相当于它们几百年的发展,我们的时代隔膜太大了。
睡懒觉的香猪 学前班lv0 22年11月29日 网文的洪荒时代里面,没人看好收费阅读。 毕竟那个年代,很多人对这种新出现的东西,都不抱希望。 但是,总有人选择去走一条,别人眼中看起来不靠谱的路。 他们是领头者,亦是开拓者。 成功的大半来源于选择,选择了收费阅读这个平台。 另外的小半,则是天赋。 无论是哪个年代,天赋始终占大头。 想靠写小说赚钱的人,比比皆是。 可是成功的,却只有那么几个。 为什么? 是别人不努力,还是别人不拼命嘛? 都不是。 而是因为, 有的人可以通过一本书,学到很多东西。 有的人却只能原地踏步,不知道如何去写。 能学到的,是天赋。 原地踏步的,努力努力,或许也能成功。 但, 需要对的方向。 千万不要南辕北辙。 再回归问题。 蛤蟆大大能成功。 是因为选择+天赋。 但你说他是否努力嘛—— 现在写的书,确实支棱起来了,每天发布的章节,看都看不完,真是开心。
我发现越是外行,没入门的作家,都爱谈天赋和努力这两个词。
那些学渣们也爱谈。
你为什么不想想如何写的有趣,别人书为什么火?
为什么不在基本功上下功夫,非得整这些虚的?
为什么不去研究别人的大纲细纲,还有那些让人兴奋的剧情和金手指?
蛤蟆就算回答了你这问题,你就真以为自己能和他一样甚至超过他了吗?
蛤蟆自己说是因为选择,但是你听听就行。
选择当然重要,做错了选择,可能就没有今天的蛤蟆,甚至今天的起点。
但是努力?
抱歉,中国能缺努力的人吗?不努力的人,能站在上面?
天赋?
中国缺天才吗?
没点天赋,能站在上面?
在那个位置上,不是靠某一方面就行,是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因素,每一样都尽可能挖掘,凑起来,是一堆板子凑一只水桶来。
你要一个水桶,然后问哪只木板更重要?
缺一个木板,又没有其他替代方法,就别想走到那个位置上去了。
流浪的蛤蟆:那时候有一本叫《太古的盟约》的小说,作者是个台湾人,去服兵役了,然后把小说扔下不写了。那时候我作为一个读者,随便上去写了一点。但是那个时代对创作这件事还是相对比较正视的,有这样一种氛围——别人的书你拿来去写其实是不好的。而现在,大家对同人作品的接受度已经很高了,但当初不行。既然有人说写同人不好,那我写自己的书就好了,于是后来就开始创作。
记者
也就是说,您是从阅读小说开始,一步步走上创作的道路。
流浪的蛤蟆:对。这个阅读习惯从小学就开始养成了,因为小时候没什么其他娱乐。
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才是开山之作02
记者
关于网络文学的开山之作,各方说法不一,有人认为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中国第一部网络小说,而在“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周”期间,猫腻等一批网文大神提出“罗森的《风姿物语》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源头”。请问您的看法是什么呢?
流浪的蛤蟆:在时间方面,当然是痞子蔡更早一些,但是我们现在说的网文不是那种意义很广泛的、在网上写小说就是网文了,而是集中在一些相对有特色的题材上,例如仙侠玄幻、历史架空。而这种题材其实与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毫无关系的,那本书的确是很有名而且又很早的书,但是就内容和写法而言,它对我们整个网络文学行业并没有什么影响。
而罗森的话,他的好多东西已经成为网络文学中一些具体内容的起源了。比如说架空——完整架空一个世界来创作小说;以及玄幻小说中的一些等级,如地界、天位等等;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举个例子:现在网络小说描写强者间的战斗,不需要军队,主将决定一切的这种战斗模式,这些都是《风姿物语》开创的。还有更多起源于这本书的设定,以至于后来大家习以为常,忽略了这一点,比方说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小说中经常会加神石仙石之类的,人类可以像雷达一样扫描各种各样的东西、环境这种模式,最早也是出现在《风姿物语》中。
记者
也是因为《风姿物语》这本书对于网络小说创作具有开创性意义,所以大神们才会共推它为网络文学的起源。
流浪的蛤蟆:没错。很多人看了这本书以后,才发现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风姿物语》里描写的架空世界,以及每个人都能飞天遁地、拥有异能的这种模式,基本上是罗森开创以后,大家才开始效仿。
记者
近期,网文界也有关于网络小说鼻祖的争议。有人认为是玄幻小说的鼻祖黄易,还有人说是金庸,请问您的看法是什么?
流浪的蛤蟆:其实最早的时候是没有网络小说这个名词的。是龙枪三部曲以及黄易的凌渡宇系列发布之后,才有玄幻小说这个名字的。就像我们知道阅文最早的时候叫起点中文网,而“起点”最早叫中国玄幻文学协会,那时候我们大家在网上写的大多数都是玄幻小说,所以从这个概念上来说肯定是黄易与网络文学的距离更近一点,但是大部分网络作家在写法上借鉴金庸更多一点。
(左侧第三位为流浪的蛤蟆)
付费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03
记者
2003年,起点中文网开始尝试VIP付费阅读模式,开启了网络文学商业化的时代。您的小说《天鹏纵横》是首批进入付费行列的作品,我们想请您谈谈有关于付费阅读的问题。在当时,付费阅读模式的推出对网络文学行业和作家的创作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流浪的蛤蟆:首先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作者来写网络小说。之前我们写小说是免费的,大家写这种东西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共同的快乐,我写你看,大家都很快乐。这实际上还不能叫做一个职业,是爱好者的一个团体,大家几乎都是因热爱而写作,很少有人想过能从写网文上获得金钱方面收益。
在有了付费之后,有一部分作者就转型成为职业网络作家,这确实是促进了网络文学行业的飞速发展。因为好多人虽然喜欢写小说,但自己总要生活,在这之前,写网文是没钱赚的,忽然发现写网文可以赚钱了,就有许多人涌入这个行业,当时仅仅一两年就让网络小说的数量翻了几十倍。在免费阅读时代,大家一周更新一章到两章就已经很快了,创作速度跟传统文学作家其实差不多,而日更是从收费之后开始有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稳定了作家的创作输出。
记者
也就是说付费模式对作家的更新频率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大家看到有钱赚,也有写下去的动力。但是因为付费阅读属于一种商业模式,会不会有负面的影响呢?例如说会让作者更多驱从于市场的利益和潮流而忽略了创作本身的东西,为了保证日更频率而导致作品质量下降呢?
流浪的蛤蟆:至少在这方面没有。因为读者花钱看你的书,非常在乎你的质量,就比如现在订阅量比较高的《诡秘之主》,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本高质量的网络小说。读者看你的书是一章一章看的,不像传统的纸质书,我买了就看,即使发现质量不好,但是因为买完了,也没法退了。而网络小说是——我购买后看一章,这章写的不好,立刻就不看了,是可以有一个试错过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肯定要保证自己作品的质量,从而维系与读者的关系,增加他们的付费黏性。所以,付费阅读促进了网络文学走向精品化。
记者
那您认为付费阅读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呢?
流浪的蛤蟆:这个我还真不好说,但是作为经历者来说,我觉得还是蛮偶然的。因为最开始我们商量这件事的时候,都没有觉得这种模式能做起来,我们自己都不觉得它能赚钱。当时意者(起点中文网创始人之一)跟我说一个月能赚五十到一百,就能请女朋友吃顿饭了呀,不是也挺开心的吗?大家想的都是几十块钱的级别,但出乎意料的是,第一个月就赚了1290元,大家都非常开心。等到血红的时候,他比我晚了两个月吧,他的那本书当月收入就破万了,大家就觉得这已经是一种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了。这都是是当时没有人想到的。
记者
这实际上是从偶然发现走向必然发展趋势的一个过程。
流浪的蛤蟆:没错。免费阅读是一种“养蛊”模式04
记者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付费模式已经到达了“天花板”,许多平台另辟蹊径,由此诞生了“免费阅读”。您也曾在知乎上谈论过关于免费阅读的看法,贴子中提到“现在还能活得不错的免费模式,就是所谓的‘新媒体+一部分广告’,这令原来的一站式阅读,变成了全网式阅读”。在这种情况下,分发的渠道成为了最大获利方,而作家的收入既不透明又被强力压缩,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行业生态。作为一名作家,您会提出什么建议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流浪的蛤蟆:现在所谓的免费阅读,它并不是网络文学的一个新模式,而是新的商业模式。你看我们作者无论是付费还是免费,一定是有稿费的,所以免费阅读实际上还是一种收费性的阅读,网站只是把收费的形式改变了。
在新媒体阅读方面,比方说我们现在的付费阅读是两、三分钱,最高不超过五分钱一千字,而他们可以做到五毛钱一块钱一章,也差不多是两三千字这样子,它是把付费金额一口气提高了二三十倍。所以,这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单纯通过阅读广告来免费阅读,它是一个多种商业模式综合起来形成的新商业模式。
而这种模式对网文实际上是有损害的,它比正常网络小说的同质化现象要严重得多。比方说战神赘婿之类的,他带动的是整体的创作风向,你要想找到最早红起来的小说,需要去仔细寻找才能找到。例如,我之前差不多花了一个多月才确定那一本所谓“战神归来”“女儿住狗窝”的小说叫做《天神殿》,而且我还问了几个编辑才确定它究竟是哪一家网站的,这就造成书红而作者与书脱节的现象。
这是一种“养蛊”的模式,我砸进去五十本一百本一模一样的书,终究有一本或几本会火,至于这些书的作者是谁并没有人去注意。这种强渠道的干预对应的是下沉市场,这部分读者是几乎没有接触过网文的人,他们有这样的习惯——你推给我一本书我就看,我也分不清是好是坏。这就会造成完全没有阅读分辨能力的人强行接受,会认为这本书还行、可以看,这样作者就没有提高质量的欲望了。
另外,在免费阅读模式下,如果一个作者这本书卖的很好,但是他开下本新书时,是接收不到上本书的人气加成的。但是如果在付费阅读中,比方说我在起点是一个老作者,我开一本新书,读者都知道蛤蟆原先写过什么书,他们就知道原先写的不错,这本书的质量应该也不差,就会过来看。而免费完全没有这样的情况,所以说,作者自己也不知道下本书该写成什么样子才会获得读者的欢迎,他也没有要提升的欲望,不管你怎么去写,你最终还是要被放在“蛊盆”里,被平台去操作。好多免费阅读中那种超红的网络作者,他第二本书是什么,网上是几乎没有人知道的。
记者
也就是说免费阅读其实对作者创作热情的伤害是很大的。之前还有人提到,付费阅读将人口红利已经消耗殆尽,而免费阅读在这个基础上其实是更深入地开拓一些新用户,扩大了用户基数,您对这种说法怎么看呢?
流浪的蛤蟆:这个问题我之前与一些业内人士探讨过。正常的阅读是从年轻人开始,他们的阅读需求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走高的,所以倒逼着付费网络小说的质量要越来越高。而免费阅读的下沉市场并不是从年轻人开始的,面向的受众是四、五十岁没有看过网络小说的人,他们也不会有提高阅读口味的生命历程。挖掘这种读者对市场的价值不是很大,因为免费阅读的书并没有随着阅读群体需求的提高而向上提质的趋势,就像一片韭菜,割了一茬,下面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大世界中的小故事更适合IP改编05
记者
网络文学的IP化是近些年来的商业热潮。您曾在采访中提到,望古神化世界观在构建之时,就已经考虑好了针对各部作品后续的IP衍生规划。以您的《蜀山异闻录》为例,我们想请您谈谈如何在创作之初就使小说本身具有向IP化发展的元素?
(注:2017年1月,流浪的蛤蟆作为首席架构师,联合马伯庸、月关、跳舞、天使奥斯卡四位殿堂级大神作者共同打造了基于中国真实历史和神话传说构建的平行世界观——望古神话。)
流浪的蛤蟆:我认为在小说创作中,不要有那么多的想法反而更好。像设计望古神化的时候,大家一起合作,每个人擅长的方面不一样,所以我就做了一个能让大家受束缚最小的设定。例如,月关写的偏玄幻,跳舞写的偏历史,奥斯卡写的就是科幻,马伯庸写的更接近于民间传说,重新架构了一下白蛇的故事,像我写的就是仙侠,所以有了《蜀山异闻录》,这种东西对作者的束缚越少越好。因为我做的设定宽松,这个世界有一个主流时间线,其涵盖分流的时间线经常会被毁灭然后要重新再来,这样就可以让不同的故事发生在分支的时间线上,这样对大家几乎是没有设定上的束缚的。
记者
您构架了一条主线,在分支上还是看大家依据自己所擅长的方向进行具体创作,这样才能发挥潜力写出更好的作品。那么在您看来,该如何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有IP化的价值呢?
流浪的蛤蟆:大部分网络小说的特点是故事和世界观非常庞大。我记得猫腻说过,我们写的其实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世界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像这样比较庞大的背景其实并不特别合适影视改编。只有一部分作者他们把故事本身范围缩小了,譬如猫腻——虽然书中的世界够大,但是他写的故事发生在世界的一个角落,这样更合适IP改编。一部小说要改编成游戏或漫画或影视,肯定有专业的编剧去做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最主要的还是作者必须写得够好,并且读者喜欢,成绩比较好,红出了网文圈。这样有一定的受众,大家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就是我们所说的破圈效应。
网络作家或许会跨界,但不会是常态06
记者
在目前的一些超级IP改编中,有不少作品的原著是非常受读者喜欢的,拥有很多粉丝,但是在二度创作之后并没有达到大家预期的效果,一些改编后的作品难以入眼,您对此怎么看呢?
流浪的蛤蟆:有些作品本身的架构过于庞大,这需要比较专业的编剧做创新工作,遵循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进行二度创作,一般情况下好的编剧比好的作者还要少见。现在很多作者虽然不够专业,但是亲自参加了剧本的创作,像这样的改编作品,反而会比较精辟。
记者
像不久之前热播的《重启之极海听雷》的原作者南派三叔也参与了IP改编的过程,还担任了全剧总编剧和总监制。这其中也涉及到网络作家未来的职业发展问题,您觉得网络作家日后会不会向着编剧或者监制的方向发展,参与到IP改编中去呢?
流浪的蛤蟆:虽然编剧和作者都是文字工作者,但是这两者的区别还是蛮大的。可能有一些作者天赋异禀去转行做编剧,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并不是每一个作者去做编剧都能出好成绩的。编剧是一种比较要求专业的行业,作者可能有一部分去参与到编剧的工作,至于制片人,我现在还没有看到。我不觉得它会成为一个常态。
时代隔膜是“读者不叫座”的原因07
记者
近两年来,网文圈掀起了现实题材写作热潮,但不少作品被人诟病为“披着现实的外套写老套的言情故事”“没有真正深入生活”“离生活依然很遥远”,不知您的感受如何?
流浪的蛤蟆:关于现实题材,阅文集团最近和各级政府协商过去写一批疫情类的题材,许多作者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最后这个计划夭折了。在现实题材中,一方面各方会鼓励大家去写,但是另一方面,写了会被叫停。现实题材我们很愿意去写,我们也愿意响应国家的号召,写了也会很开心,但是写了一半又说这个任务又取消了,还是挺矛盾的。
不过有一些作者的尝试还是不错的,比方说有一本书叫做《洋港社区》,作者上本书写的叫《朝阳警事》,也是现实题材的。《洋港社区》这本书聚焦在社区,洋港是一条街道的名字,写一个人在外打拼最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城市,然后应聘做一个社区的办事员,故事就是主角在社区工作中遇到的事,还挺有意思的。像这种写出来很有趣且吸引人的现实题材小说还是不太多的。
记者
您认为目前现实题材的创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流浪的蛤蟆:主要是受众和读者阅读需求的问题吧。现实太残酷了,读者们并不想要在现实中接受打击以后又在小说里被打击。比如我想写一个与我个人经历有关的,我当年是学美术专业的,毕业之后在一家动画公司工作。当时我参与制作了一个叫《土红色的骆驼》的动画片,主角是一个拟人化的骆驼,跟《鼹鼠的故事》之类的很相似,我们公司做出来了,但上海美术制片厂说不要了,然后所有的电视台也说不要了,公司直接就因为这个项目倒闭了。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比如说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女作者写了十几年前的一个偏现实的故事,里面的主角是五年级就上了初中,有读者就指责说作者在撒谎,“你小学都没有上过,小学只有六年制哪有五年制?”,但其实是这些人不了解。
现在社会变革太快了,读者不接受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现实。比如说我是一个下岗工人,我去写下岗,但现在所有的小孩都说,下岗了你为什么不去找工作?他们无法理解当时一个工厂几万人下岗是没有任何工作可寻的,社会大概能提供五百个工作岗位,却是五万个人来。这与我们国家现在不一样——你只要愿意,就能找到工作,这种情况在当时是不存在的。没有经历过的人自然无法理解这种状况。
尤其是我们老一批的作者,现在年纪大了,我们想去写贴近青年读者的东西,也只能去写我们自己年轻时候的东西,但是那时候与现在完全不是一个时代了。说句老实话,我们国家近几十年的发展放到国外去相当于它们几百年的发展,我们的时代隔膜太大了。
兄弟。
任何一个人成功上岸的姿势你都无法复制。
甚至可以说,连参考都未必能参考的了。
例如江南,
大多数人光是学历这一条就给PASS掉了。
网文的洪荒时代里面,没人看好收费阅读。
毕竟那个年代,很多人对这种新出现的东西,都不抱希望。
但是,总有人选择去走一条,别人眼中看起来不靠谱的路。
他们是领头者,亦是开拓者。
成功的大半来源于选择,选择了收费阅读这个平台。
另外的小半,则是天赋。
无论是哪个年代,天赋始终占大头。
想靠写小说赚钱的人,比比皆是。
可是成功的,却只有那么几个。
为什么?
是别人不努力,还是别人不拼命嘛?
都不是。
而是因为,
有的人可以通过一本书,学到很多东西。
有的人却只能原地踏步,不知道如何去写。
能学到的,是天赋。
原地踏步的,努力努力,或许也能成功。
但,
需要对的方向。
千万不要南辕北辙。
再回归问题。
蛤蟆大大能成功。
是因为选择+天赋。
但你说他是否努力嘛——
现在写的书,确实支棱起来了,每天发布的章节,看都看不完,真是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