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靖 学前班lv0 1月23日 有很多剧透啊! 警告! 1,狗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大有席卷中国、占领西太平洋之势,美日矛盾迅速激化。基于此,1937年6月,罗斯福撤销国务院反苏的东欧事务司。以改善中苏关系,抗击日德结盟。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挑衅美国,于12月12日,日本空军炸毁停泊在长江的美国炮舰和3艘油船,此后,罗斯福试图遏制日本。把狗命名为罗斯福,一股子嘲讽他的味道。但罗斯福还带着眼镜,神气活现的。对比鲜明的是,地上的残疾狗就像那时的旧中国,苟延残喘,任人施虐。天上的狗,戴着⻜⾏帽和⻜⾏眼镜,身着日本旗帜的背心,它从空中看到陆地的时候,甚至会兴奋地喘气。地上的狗,流离失所,在垃圾和尸体堆里翻找东西吃。它也听得懂防空警报响了,就躲进防空洞,国军把饼丢了出去,狗竟也犹豫了。要出去吗,是饿死,还是被炸死啊?广州被轰炸完毕,轰炸机内的柴犬也安心趴下休息了,因为广播说,基地今⽇午餐可选和⻝及法餐,墨⻄哥餐。地上的狗,后来也躺下了,只不过是死了。天上的狗,其实近乎是同一时间段死了。后来日本陆军小分队中的一个士兵亲述,哥哥是空军,在轰炸⼴州后的回程坠海。原来天上的狗以为能饱餐一顿,但没逃过命运的子弹。 76号里的狗,也有日本人支持汪伪政权的嘴脸,狗仗人势。当汪精卫垮台,梁朝伟看向楼下,一只狗凄凉地走掉,很有树倒猢狲散的味道。三条看似不同的狗,被风云诡谲的时局轻轻一捏,都走向了相同的结局。谁会记得呢?它们只是几粒不足以挂齿的微尘。 2,吃羊喝酒在程耳的电影里,非常多吃戏,吃饭的时候不只是吃饭。每一场吃戏都兼具功能性、美感、戏剧张力。日本陆军小队就着威士忌,吃着清炖羊肉。称英美为鬼畜,看法国是懦弱,借食物反映出来的是,军国主义是如何侵袭一帮日本年轻人的。“威⼟忌,虽然是⻤畜的酒,但是很好喝。”“法餐⾥是有⼀道烤⽺⼩排的。”“为什么要提到法餐呢?法国是懦弱的敌⼈。” 3,日料和粤菜何先生很憋屈。他常去上海一家粤菜馆,连伙计都很熟悉他,他淡淡照旧二字,想必他常点同一种食物。何先生从广州过来的,他从没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没忘记日本在广州轰炸了一年,他是运气好才没被炸死。后来,他卧底到自己的表弟唐先生处,和唐先生、渡部经常一起吃上海的日本料理。渡部问何先生:“你吃得很少?”何:“我吃不习惯。” 渡部:“那么该习惯⼀下了。” 何先生骨子里是有股劲的,我就是习惯粤菜,吃不惯日本菜。憋得久了,这种劲儿喷发了。所以后来又在这里吃饭,他骂渡部,对我们来说都一样,都是战争罪犯。《罗曼蒂克》里也有这种,袁泉说,不想去重庆,吃不惯重庆菜,大概是哪里人,就爱哪里的食物。上海人,就只吃得惯上海菜。 4,点心陈小姐和何先生的爱情,也许跟点心有关。何先生每买一盒甜心,就把情报藏在里头,让陈小姐拿走,传递给组织(我没明白何先生把点心放在男澡堂的柜子里,陈小姐是怎么进去的……)。就这样过了五年,为了保护彼此,俩人从来没见过面。五年了,张先生亲口说,他可能早就把你忘了。但是陈小姐和何先生的心从没变过。我猜陈小姐想他的时候,就会吃一颗点心。何先生看到陈小姐的枪时,以为她被已经叛变的张先生杀了,他激动地毙了他。正是因为坚贞,俩人再见面时,他们都激动坏了,想要把对方揉进自己的身子里。幸好,俩人都幸存了。再到香港,何先生特意去香港的上海街点心店瞅了一眼。一样的布置,一样的点心,一样的人。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回想,当初的爱情,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据说那点心可好吃了,一盒要600块。好吃到王一博和王传君吃点心的时候,往嘴里一放,然后忘记对台词了) 5,大俯视程耳就还满爱这种视角的。我也很喜欢。程耳并不是第一次这么玩了,2012年他拍《边境风云》,血暴场面如下,第一张图。《罗曼》里,当陆先生回到家中时,发现家族被屠,横尸无数,血流成河,第二张图。后头两张是无名预告片里的两个镜头。 6,佛珠⽔泥灌溉处,有一个男人的⼿上挂着⼀串佛珠,他在祈祷。程耳很喜欢佛的意象。《边境风云》里也有。 7,四个人一开始,王传君说过,日本人弄死了一家人,四个人。后头,水井里被发现的日本人尸体,也是四个。一报还一报。 8,镜子镜子是个好道具。张婧仪和王一博在洗手间撕逼那幕。其实是在寓意,张婧仪不知道王一博的身份。镜中有我,现实也有我,一共两个我,你看到的两个我,其实是不同身份。但是由于时局险恶,我不能和你说明。只好被你误会成汉奸。电影中很多镜子的镜头,王一博也有不少看向镜子的镜头。有一种悬念感,你知道我的真正身份是什么吗?片尾曲歌词也有一句程耳自己亲自写的,你说这一切犹在镜中,这一切不在镜子里。在电影《黑天鹅》中,镜子也是用来暗示,女主可能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她的幻想。 9,梁朝伟和王一博往死里互搏有三个偷窥视角。有人在看,躲到墙后头。因为日本人在监视这场戏,所以他们不得不假戏真做,打地越凶残越好。方便王一博挂彩,取得日本人信任。 10,梁朝伟打破第四面墙两次梁朝伟和王一博是做局的一个证据。王一博后来进的那个监狱,是电影一开头,梁朝伟看向镜头的一幕的背景。他在设局以前,先去那个监狱做了背调。 11,领带王一博去见梁朝伟之前,看向镜子,然后换了领带。这也是俩人设局的证据。是因为他知道,后头要被梁朝伟从楼梯那里抓住领带扔下去,他觉得那条领带不够结实,所以换了一条领带。 12,无名 矢志不渝一心除掉汉奸和日本人的方小姐、审讯地下党时自称何某人的何先生、认领了假扮张先生妻子任务,一做便是五年的陈小姐、动了真情没有成功执行任务的江小姐……潜伏到底的叶某……无名的地下工作者们前仆后继。如果战争的海浪一定要卷走什么,才愿意露出祥和安宁的土地的话,那么这些无名之人,便是自愿被卷走的,隐藏的刀锋战士。电影的英文名,也是Hidden blade。(这个英文片名是贾樟柯起的。他也是程耳下一部电影的男主角) ------------更新一个正叙时间线----- 我大体上为大家理一个最简单的时间线,供大家参考。 1937年8月 日军飞机首次空袭广州,展开长达14个月的轰炸。 1938年9月 日军飞机例行轰炸。何先生(梁朝伟 饰)躲在防空洞中,亲眼目睹日军轰炸暴行。 某日,日军一架军机轰炸完毕,返航途中坠海。机上投弹兵为故事中日军小分队中一员的哥哥。 1939年5月 汪精卫在上海建立伪政权。汪精卫手下唐部长(大鹏 饰)为何先生的表弟。何先生接受组织的任务,到上海投靠唐部长。 1939年8月 电影中的特务机构成立。在唐部长安排之下,何先生来到这里。而在机构内部,驻有一支由渡部(森博之 饰)统领的日本宪兵分队,行使监视职能。 1941年-1944年 何先生升为主任,他手下有两名得力干将——王(王传君 饰)和叶(王一博 饰)。 何先生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负责他的联络站有两人,分别是机要员张先生(黄磊 饰)和交通员陈小姐(周迅 饰)。 国民党特务江小姐(江疏影 饰)暗中筹划刺杀唐部长,反而被其识破并关押,何先生负责审问她。 何先生带江小姐到野外处决,暗中放走江小姐。为表达谢意,江小姐把日本驻上海的要人名单交给何先生。 叶的恋人方小姐参与秘密组织,做危险之事。 叶劝方小姐不要再做危险之事,却被误会。 1944年11月23日 汪精卫去世 1945年5月 重庆与日本进行秘密和谈。何先生的任务是破坏这一和谈。 他翻阅江小姐留下的那份日本驻上海要人名单,从中发现一个日本公爵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在一个日军小分队中服役。 何先生将这一情报交给组织,组织杀死这支日军小分队。日本方面因为贵族在上海被杀,而中止和谈。 渡部展开报复,血腥残杀一批地下党员。 机要员张先生心生恐惧,向唐部长投降。渡部让何先生去接张先生。 何先生知道绝不能让张先生落入敌人之手,于是亲手杀死他。何先生身份曝露。 后头就不说啦~
烈月 学前班lv0 1月23日 之前的影评里我提到了这个电影在理解上会有一些门槛,导演对观众实在是太有信心,然后评论区有一位同学表示这并不是门槛,而是导演故意设置的信息差,然后再靠不断的揭露新信息来带给观众震撼,所以算不上高明。 但其实这个理解就是没有跨过门槛的人才会有的想法,或者说这正是导演设置门槛的地方——简而言之,你会觉得信息是不透明的,是因为你没有能够理解到导演的那些暗示。 是的,导演完全没有给你设置信息差的意思,因为他觉得他已经给你全部剧透了,你应该一眼就能看得出来,整个全部信息都摆在你眼前,他只是在讲一个普通的故事,他是认真觉得他这次拍的不是文艺片,而是个商业片,还是故事讲的特别直白的商业片(噗)。 我简直都能想象,导演在屏幕后面叉着腰,觉得自己这次可是为艺术牺牲大了,这暗示明显的就快戳人眼睛上了,他觉得观众这回一定能看懂,可怜的导演……他对观众的理解力根本一无所知。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黄磊在拿出陈小姐的手枪的时候,梁朝伟问他你为什么会有陈小姐的手枪,你是不是杀了她?而黄磊回答没有,他只是夺走了枪之后,梁朝伟有一个很明显的松了一口气笑出来的表情,我估计导演这时候就会在想,哎呀,这个暗示已经够明显了吧?梁朝伟会有这种大松一口气的表现,观众应该立刻就能意识到他就是陈小姐的那位丈夫吧?我这暗示可是够明显了。 又比如王一博在在看完那份地图之后,导演专门给了一个镜头,是他的那双大手整个盖在那张军事地图的封面上,导演可能认为这就是他在拿着大喇叭向观众的耳边高喊,看呀,之前的所有谋算都是为了这一刻,大家应该都看出来他是间谍了吧?这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示了呀。 还有其他很多很多,比如那个在上海居留日本要人的信息,是梁朝伟在得知日本想要和重庆方面和谈之后,故意放出去的消息,然后通过周迅转给了黄磊,黄磊又安排了人去专门暗杀了那位公爵,才使得重庆方面和日本谈判破裂,这一整段剧情在我看来确实很容易理解,但其他普通观众看着几个角色一句台词没有,就是镜头的转换,然后公爵就死了,一群人在那儿站着吊唁,谈判现场突然没人了,估计完全是一头雾水,根本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还有后面那一段,王一博站在车上向梁朝伟挑衅,梁朝伟冲上来揍王一博,然后被人拉开,两人却在最后对视,互相微笑,很明显目的是让王一博进一步取得日本军官的信任,在军官被调到异地任职时,他好能够继续跟随在军官身边,不断传递有效情报。 只可惜后来军官拒绝了日本军部的新任命,那么王一博这步棋就算是废了,所以他才在得知他拒绝之后那么愤怒,当场撕破脸把人杀了,要知道在这之前他还是对人家很恭敬的,这都是因为在军官拒绝任命的那一刻,他这个人就已经没用了,王一博千辛万苦才取得了他的信任,也没办法再转投它门,所以只能图穷匕现,杀人后开溜。 就这些我看的时候确实是觉得导演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一切都是一目了然,但我能理解大部分观众看着都会一头雾水,因为目前国内观众的理解还停留在依靠角色们的台词解释推进剧情,角色们不说自己在干什么,观众就看不出来他们在干什么,所以我是真不理解程耳导演对于观众的信心到底是从何而来……嘛,虽然他可能确实觉得自己已经退让了很多,但是,唉,对大部分人来说,他退的还是不够啊。
郭连凯 学前班lv0 1月23日 我蛮喜欢《无名》, 这也许是整个春节档中最不符合春节气质的(如果你对《深海》也完全无感的话),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不是一部好电影,相反的,程耳依旧是华语导演中少见的,带着作者思维,能将一个常见题材拍的独一无二的导演。 《无名》的故事其实蛮简单,就是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占领上海之后,日军/国民党以及共产党之间的谍战故事,里面的角色基本都没有名字出现,从最表层的形式上告诉大家,这些人都是“无名英雄”,也贴合了影片的标题。 这样的外在形式,就给予了本片一层从始至终的神秘感,而程耳厉害的点就在于,能够将这种神秘感,用巧妙的镜头语言和调度,隐性的传递给观众, 从这几张剧照就能看出, 程耳非常有意的压低了环境的亮度,并将人物的脸用高光打亮,在直观观感上,是让观众看清了人物的面庞,而其中埋藏的隐性信息,便是影片所属历史环境的黑暗(抗日时期),以及面向光明的人物之间的反差。 而再将视角聚焦到人物面庞上,也会发现打光并不是一个生硬的正面光源,而是从侧面打过去,让人物的面部呈现出光和暗两个层次,这其中的对比意味,大家看了电影的一定能懂。 这些都是程耳在用镜头语言去说话,交代人物。 构图上也是如此,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可以特别注意一下,角色是处于画面的中心,还是边缘,处于亮处还是暗处,和其他角色的对比是要更大,还是更小,都会在了解到角色身份之后变得极为有趣,冲这一点,二刷的时候获得的乐趣或许会更多。 交代人物的方式不仅这些,程耳还很擅长运用一些生活化的片段,去丰富人物的性格, 比如王一博和王传君的这两个角色,他们本是在梁朝伟手下干脏活累活的“杀手”,但程耳不单单表现他们执行任务的片段,他们的第一次出场,反而是生活化的吃早餐片段,而且王传君点了一个蒸排骨,王一博已开始表示不屑最后确实他吃了绝大部分的情节,也和两人最后的结局有些许对应,设计的很是巧妙。 另外一个值得称赞的是《无名》的演员选择, 梁朝伟无须多言,这么多部经典电影的出演证明了只要他出现,就会是加分项, 反而是几个在一开始有所争议的演员选择,在看完成片之后我都觉得很是适合, 首先是王一博,王一博虽然已经有好几部待播电影,但《无名》是第一部上映的,对他的重要性无须多言,程耳明显是专门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角色,举手投足很是起范儿,角色本身的设定也帮助了他无需用太多台词和面部表情去诠释角色的丰富层次,最后的完成度不说有多优秀,但绝对是没有为这部电影减分的。 再是大鹏,喜剧演员的定位可能会让一些观众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但当他贴上小胡子之后,还真的就是一眼汉奸,结果也确实,从头汉奸到了尾。 还有黄磊,对于黄磊的不满声音在近些年愈加严重,主要是针对他总演一些40多岁的,有儿有女的中年中产阶级父亲之上,我是觉得这些指责就有点无理,虽然角色重复性偏多,但黄磊本身的诠释都很精准,这一次他出演一个左右摇摆不定的角色,和梁朝伟的那一场对手戏,展现了他足够优秀的演技。 演员的选择其实也是导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在票房和适配性上做到平衡,简单的说,能否在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能扛得起票房的演员能否扛得住镜头,扛得住镜头的演员能否扛得起票房,这在一部商业片的制作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程耳做的很是优秀。 说完演员和角色,可以再说说情节, 这方面,程耳依旧是保持了前两部作品的风格,非线性叙事, 程耳的非线性叙事不同于传统做法,他的做法,就好像拍摄一部正序的电影,然后将其打碎充足,在形式上是有一点类似诺兰的《记忆碎片》,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的隐藏起人物的关键信息,将悬念维持到最后,这种做法高不高明可以另说,但至少在观感上,是做到了有效的吸引观众,维持着整部影片的悬念感。 而随着影片推进到后半程,就到了这一部电影中,乃至整个春节档电影中,最最震撼的一场动作戏, 这场动作戏官方其实一早就放出物料,但相信我,那个物料仅仅只是这场戏的1/5不到,更加精彩/惨烈的其实都在后面, 整场动作戏历经了数次反转,惨烈程度一再升级,那种拳拳到肉的打击感,刀刀划破皮肤的疼痛感真的是从2D银幕上传递到观众的感官上,在此之前我是没想到程耳竟然还潜藏了这么一手动作戏的好戏,可以说单单这一场戏,就值得反复观看,确实值得“超级商业片”这个看似开玩笑的宣传语的。 总体来说,我是喜欢《无名》的,在这个春节档中,它更像是一部传统的电影,程耳用他一向严肃/沉稳的风格,带我们又一次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其中的人物韵味十足,也都深藏身份,用光影/构图/节奏塑造出了一种从始至终的神秘感,到最后大幕揭开之时,才会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部分人对于保家卫国的信念感之上,从外在表达,到内在核心,程耳端上来的,绝对是一次影迷的饕餮。
有很多剧透啊!
警告!
1,狗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大有席卷中国、占领西太平洋之势,美日矛盾迅速激化。基于此,1937年6月,罗斯福撤销国务院反苏的东欧事务司。以改善中苏关系,抗击日德结盟。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挑衅美国,于12月12日,日本空军炸毁停泊在长江的美国炮舰和3艘油船,此后,罗斯福试图遏制日本。
把狗命名为罗斯福,一股子嘲讽他的味道。但罗斯福还带着眼镜,神气活现的。对比鲜明的是,地上的残疾狗就像那时的旧中国,苟延残喘,任人施虐。
天上的狗,戴着⻜⾏帽和⻜⾏眼镜,身着日本旗帜的背心,它从空中看到陆地的时候,甚至会兴奋地喘气。
地上的狗,流离失所,在垃圾和尸体堆里翻找东西吃。它也听得懂防空警报响了,就躲进防空洞,国军把饼丢了出去,狗竟也犹豫了。要出去吗,是饿死,还是被炸死啊?广州被轰炸完毕,轰炸机内的柴犬也安心趴下休息了,因为广播说,基地今⽇午餐可选和⻝及法餐,墨⻄哥餐。地上的狗,后来也躺下了,只不过是死了。
天上的狗,其实近乎是同一时间段死了。后来日本陆军小分队中的一个士兵亲述,哥哥是空军,在轰炸⼴州后的回程坠海。原来天上的狗以为能饱餐一顿,但没逃过命运的子弹。
76号里的狗,也有日本人支持汪伪政权的嘴脸,狗仗人势。当汪精卫垮台,梁朝伟看向楼下,一只狗凄凉地走掉,很有树倒猢狲散的味道。
三条看似不同的狗,被风云诡谲的时局轻轻一捏,都走向了相同的结局。谁会记得呢?它们只是几粒不足以挂齿的微尘。
2,吃羊喝酒
在程耳的电影里,非常多吃戏,吃饭的时候不只是吃饭。
每一场吃戏都兼具功能性、美感、戏剧张力。
日本陆军小队就着威士忌,吃着清炖羊肉。称英美为鬼畜,看法国是懦弱,借食物反映出来的是,军国主义是如何侵袭一帮日本年轻人的。
“威⼟忌,虽然是⻤畜的酒,但是很好喝。”
“法餐⾥是有⼀道烤⽺⼩排的。”
“为什么要提到法餐呢?法国是懦弱的敌⼈。”
3,日料和粤菜
何先生很憋屈。他常去上海一家粤菜馆,连伙计都很熟悉他,他淡淡照旧二字,想必他常点同一种食物。
何先生从广州过来的,他从没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没忘记日本在广州轰炸了一年,他是运气好才没被炸死。后来,他卧底到自己的表弟唐先生处,和唐先生、渡部经常一起吃上海的日本料理。
渡部问何先生:“你吃得很少?”
何:“我吃不习惯。”
渡部:“那么该习惯⼀下了。”
何先生骨子里是有股劲的,我就是习惯粤菜,吃不惯日本菜。
憋得久了,这种劲儿喷发了。所以后来又在这里吃饭,他骂渡部,对我们来说都一样,都是战争罪犯。
《罗曼蒂克》里也有这种,袁泉说,不想去重庆,吃不惯重庆菜,大概是哪里人,就爱哪里的食物。上海人,就只吃得惯上海菜。
4,点心
陈小姐和何先生的爱情,也许跟点心有关。
何先生每买一盒甜心,就把情报藏在里头,让陈小姐拿走,传递给组织(我没明白何先生把点心放在男澡堂的柜子里,陈小姐是怎么进去的……)。就这样过了五年,为了保护彼此,俩人从来没见过面。五年了,张先生亲口说,他可能早就把你忘了。但是陈小姐和何先生的心从没变过。我猜陈小姐想他的时候,就会吃一颗点心。
何先生看到陈小姐的枪时,以为她被已经叛变的张先生杀了,他激动地毙了他。
正是因为坚贞,俩人再见面时,他们都激动坏了,想要把对方揉进自己的身子里。
幸好,俩人都幸存了。
再到香港,何先生特意去香港的上海街点心店瞅了一眼。一样的布置,一样的点心,一样的人。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回想,当初的爱情,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据说那点心可好吃了,一盒要600块。好吃到王一博和王传君吃点心的时候,往嘴里一放,然后忘记对台词了)
5,大俯视
程耳就还满爱这种视角的。我也很喜欢。
程耳并不是第一次这么玩了,2012年他拍《边境风云》,血暴场面如下,第一张图。
《罗曼》里,当陆先生回到家中时,发现家族被屠,横尸无数,血流成河,第二张图。
后头两张是无名预告片里的两个镜头。
6,佛珠
⽔泥灌溉处,有一个男人的⼿上挂着⼀串佛珠,他在祈祷。
程耳很喜欢佛的意象。《边境风云》里也有。
7,四个人
一开始,王传君说过,日本人弄死了一家人,四个人。
后头,水井里被发现的日本人尸体,也是四个。
一报还一报。
8,镜子
镜子是个好道具。
张婧仪和王一博在洗手间撕逼那幕。
其实是在寓意,张婧仪不知道王一博的身份。
镜中有我,现实也有我,一共两个我,你看到的两个我,其实是不同身份。
但是由于时局险恶,我不能和你说明。
只好被你误会成汉奸。
电影中很多镜子的镜头,王一博也有不少看向镜子的镜头。
有一种悬念感,你知道我的真正身份是什么吗?
片尾曲歌词也有一句程耳自己亲自写的,你说这一切犹在镜中,这一切不在镜子里。
在电影《黑天鹅》中,镜子也是用来暗示,女主可能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她的幻想。
9,梁朝伟和王一博往死里互搏
有三个偷窥视角。
有人在看,躲到墙后头。
因为日本人在监视这场戏,所以他们不得不假戏真做,打地越凶残越好。
方便王一博挂彩,取得日本人信任。
10,梁朝伟打破第四面墙两次
梁朝伟和王一博是做局的一个证据。
王一博后来进的那个监狱,是电影一开头,梁朝伟看向镜头的一幕的背景。
他在设局以前,先去那个监狱做了背调。
11,领带
王一博去见梁朝伟之前,看向镜子,然后换了领带。
这也是俩人设局的证据。
是因为他知道,后头要被梁朝伟从楼梯那里抓住领带扔下去,他觉得那条领带不够结实,所以换了一条领带。
12,无名
矢志不渝一心除掉汉奸和日本人的方小姐、审讯地下党时自称何某人的何先生、认领了假扮张先生妻子任务,一做便是五年的陈小姐、动了真情没有成功执行任务的江小姐……潜伏到底的叶某……无名的地下工作者们前仆后继。如果战争的海浪一定要卷走什么,才愿意露出祥和安宁的土地的话,那么这些无名之人,便是自愿被卷走的,隐藏的刀锋战士。电影的英文名,也是Hidden blade。(这个英文片名是贾樟柯起的。他也是程耳下一部电影的男主角)
------------更新一个正叙时间线-----
我大体上为大家理一个最简单的时间线,供大家参考。
1937年8月
日军飞机首次空袭广州,展开长达14个月的轰炸。
1938年9月
日军飞机例行轰炸。何先生(梁朝伟 饰)躲在防空洞中,亲眼目睹日军轰炸暴行。
某日,日军一架军机轰炸完毕,返航途中坠海。机上投弹兵为故事中日军小分队中一员的哥哥。
1939年5月
汪精卫在上海建立伪政权。汪精卫手下唐部长(大鹏 饰)为何先生的表弟。何先生接受组织的任务,到上海投靠唐部长。
1939年8月
电影中的特务机构成立。在唐部长安排之下,何先生来到这里。而在机构内部,驻有一支由渡部(森博之 饰)统领的日本宪兵分队,行使监视职能。
1941年-1944年
何先生升为主任,他手下有两名得力干将——王(王传君 饰)和叶(王一博 饰)。
何先生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负责他的联络站有两人,分别是机要员张先生(黄磊 饰)和交通员陈小姐(周迅 饰)。
国民党特务江小姐(江疏影 饰)暗中筹划刺杀唐部长,反而被其识破并关押,何先生负责审问她。
何先生带江小姐到野外处决,暗中放走江小姐。为表达谢意,江小姐把日本驻上海的要人名单交给何先生。
叶的恋人方小姐参与秘密组织,做危险之事。
叶劝方小姐不要再做危险之事,却被误会。
1944年11月23日
汪精卫去世
1945年5月
重庆与日本进行秘密和谈。何先生的任务是破坏这一和谈。
他翻阅江小姐留下的那份日本驻上海要人名单,从中发现一个日本公爵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在一个日军小分队中服役。
何先生将这一情报交给组织,组织杀死这支日军小分队。日本方面因为贵族在上海被杀,而中止和谈。
渡部展开报复,血腥残杀一批地下党员。
机要员张先生心生恐惧,向唐部长投降。渡部让何先生去接张先生。
何先生知道绝不能让张先生落入敌人之手,于是亲手杀死他。何先生身份曝露。
后头就不说啦~
之前的影评里我提到了这个电影在理解上会有一些门槛,导演对观众实在是太有信心,然后评论区有一位同学表示这并不是门槛,而是导演故意设置的信息差,然后再靠不断的揭露新信息来带给观众震撼,所以算不上高明。
但其实这个理解就是没有跨过门槛的人才会有的想法,或者说这正是导演设置门槛的地方——简而言之,你会觉得信息是不透明的,是因为你没有能够理解到导演的那些暗示。
是的,导演完全没有给你设置信息差的意思,因为他觉得他已经给你全部剧透了,你应该一眼就能看得出来,整个全部信息都摆在你眼前,他只是在讲一个普通的故事,他是认真觉得他这次拍的不是文艺片,而是个商业片,还是故事讲的特别直白的商业片(噗)。
我简直都能想象,导演在屏幕后面叉着腰,觉得自己这次可是为艺术牺牲大了,这暗示明显的就快戳人眼睛上了,他觉得观众这回一定能看懂,可怜的导演……他对观众的理解力根本一无所知。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黄磊在拿出陈小姐的手枪的时候,梁朝伟问他你为什么会有陈小姐的手枪,你是不是杀了她?而黄磊回答没有,他只是夺走了枪之后,梁朝伟有一个很明显的松了一口气笑出来的表情,我估计导演这时候就会在想,哎呀,这个暗示已经够明显了吧?梁朝伟会有这种大松一口气的表现,观众应该立刻就能意识到他就是陈小姐的那位丈夫吧?我这暗示可是够明显了。
又比如王一博在在看完那份地图之后,导演专门给了一个镜头,是他的那双大手整个盖在那张军事地图的封面上,导演可能认为这就是他在拿着大喇叭向观众的耳边高喊,看呀,之前的所有谋算都是为了这一刻,大家应该都看出来他是间谍了吧?这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示了呀。
还有其他很多很多,比如那个在上海居留日本要人的信息,是梁朝伟在得知日本想要和重庆方面和谈之后,故意放出去的消息,然后通过周迅转给了黄磊,黄磊又安排了人去专门暗杀了那位公爵,才使得重庆方面和日本谈判破裂,这一整段剧情在我看来确实很容易理解,但其他普通观众看着几个角色一句台词没有,就是镜头的转换,然后公爵就死了,一群人在那儿站着吊唁,谈判现场突然没人了,估计完全是一头雾水,根本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还有后面那一段,王一博站在车上向梁朝伟挑衅,梁朝伟冲上来揍王一博,然后被人拉开,两人却在最后对视,互相微笑,很明显目的是让王一博进一步取得日本军官的信任,在军官被调到异地任职时,他好能够继续跟随在军官身边,不断传递有效情报。
只可惜后来军官拒绝了日本军部的新任命,那么王一博这步棋就算是废了,所以他才在得知他拒绝之后那么愤怒,当场撕破脸把人杀了,要知道在这之前他还是对人家很恭敬的,这都是因为在军官拒绝任命的那一刻,他这个人就已经没用了,王一博千辛万苦才取得了他的信任,也没办法再转投它门,所以只能图穷匕现,杀人后开溜。
就这些我看的时候确实是觉得导演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一切都是一目了然,但我能理解大部分观众看着都会一头雾水,因为目前国内观众的理解还停留在依靠角色们的台词解释推进剧情,角色们不说自己在干什么,观众就看不出来他们在干什么,所以我是真不理解程耳导演对于观众的信心到底是从何而来……嘛,虽然他可能确实觉得自己已经退让了很多,但是,唉,对大部分人来说,他退的还是不够啊。
我蛮喜欢《无名》,
这也许是整个春节档中最不符合春节气质的(如果你对《深海》也完全无感的话),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不是一部好电影,相反的,程耳依旧是华语导演中少见的,带着作者思维,能将一个常见题材拍的独一无二的导演。
《无名》的故事其实蛮简单,就是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占领上海之后,日军/国民党以及共产党之间的谍战故事,里面的角色基本都没有名字出现,从最表层的形式上告诉大家,这些人都是“无名英雄”,也贴合了影片的标题。
这样的外在形式,就给予了本片一层从始至终的神秘感,而程耳厉害的点就在于,能够将这种神秘感,用巧妙的镜头语言和调度,隐性的传递给观众,
从这几张剧照就能看出,
程耳非常有意的压低了环境的亮度,并将人物的脸用高光打亮,在直观观感上,是让观众看清了人物的面庞,而其中埋藏的隐性信息,便是影片所属历史环境的黑暗(抗日时期),以及面向光明的人物之间的反差。
而再将视角聚焦到人物面庞上,也会发现打光并不是一个生硬的正面光源,而是从侧面打过去,让人物的面部呈现出光和暗两个层次,这其中的对比意味,大家看了电影的一定能懂。
这些都是程耳在用镜头语言去说话,交代人物。
构图上也是如此,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可以特别注意一下,角色是处于画面的中心,还是边缘,处于亮处还是暗处,和其他角色的对比是要更大,还是更小,都会在了解到角色身份之后变得极为有趣,冲这一点,二刷的时候获得的乐趣或许会更多。
交代人物的方式不仅这些,程耳还很擅长运用一些生活化的片段,去丰富人物的性格,
比如王一博和王传君的这两个角色,他们本是在梁朝伟手下干脏活累活的“杀手”,但程耳不单单表现他们执行任务的片段,他们的第一次出场,反而是生活化的吃早餐片段,而且王传君点了一个蒸排骨,王一博已开始表示不屑最后确实他吃了绝大部分的情节,也和两人最后的结局有些许对应,设计的很是巧妙。
另外一个值得称赞的是《无名》的演员选择,
梁朝伟无须多言,这么多部经典电影的出演证明了只要他出现,就会是加分项,
反而是几个在一开始有所争议的演员选择,在看完成片之后我都觉得很是适合,
首先是王一博,王一博虽然已经有好几部待播电影,但《无名》是第一部上映的,对他的重要性无须多言,程耳明显是专门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角色,举手投足很是起范儿,角色本身的设定也帮助了他无需用太多台词和面部表情去诠释角色的丰富层次,最后的完成度不说有多优秀,但绝对是没有为这部电影减分的。
再是大鹏,喜剧演员的定位可能会让一些观众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但当他贴上小胡子之后,还真的就是一眼汉奸,结果也确实,从头汉奸到了尾。
还有黄磊,对于黄磊的不满声音在近些年愈加严重,主要是针对他总演一些40多岁的,有儿有女的中年中产阶级父亲之上,我是觉得这些指责就有点无理,虽然角色重复性偏多,但黄磊本身的诠释都很精准,这一次他出演一个左右摇摆不定的角色,和梁朝伟的那一场对手戏,展现了他足够优秀的演技。
演员的选择其实也是导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在票房和适配性上做到平衡,简单的说,能否在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能扛得起票房的演员能否扛得住镜头,扛得住镜头的演员能否扛得起票房,这在一部商业片的制作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程耳做的很是优秀。
说完演员和角色,可以再说说情节,
这方面,程耳依旧是保持了前两部作品的风格,非线性叙事,
程耳的非线性叙事不同于传统做法,他的做法,就好像拍摄一部正序的电影,然后将其打碎充足,在形式上是有一点类似诺兰的《记忆碎片》,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的隐藏起人物的关键信息,将悬念维持到最后,这种做法高不高明可以另说,但至少在观感上,是做到了有效的吸引观众,维持着整部影片的悬念感。
而随着影片推进到后半程,就到了这一部电影中,乃至整个春节档电影中,最最震撼的一场动作戏,
这场动作戏官方其实一早就放出物料,但相信我,那个物料仅仅只是这场戏的1/5不到,更加精彩/惨烈的其实都在后面,
整场动作戏历经了数次反转,惨烈程度一再升级,那种拳拳到肉的打击感,刀刀划破皮肤的疼痛感真的是从2D银幕上传递到观众的感官上,在此之前我是没想到程耳竟然还潜藏了这么一手动作戏的好戏,可以说单单这一场戏,就值得反复观看,确实值得“超级商业片”这个看似开玩笑的宣传语的。
总体来说,我是喜欢《无名》的,在这个春节档中,它更像是一部传统的电影,程耳用他一向严肃/沉稳的风格,带我们又一次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其中的人物韵味十足,也都深藏身份,用光影/构图/节奏塑造出了一种从始至终的神秘感,到最后大幕揭开之时,才会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部分人对于保家卫国的信念感之上,从外在表达,到内在核心,程耳端上来的,绝对是一次影迷的饕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