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丁 学前班lv0 1月24日 这舞蹈其实17年就有了,我第一次看到是在19年。 那年有桃李杯,了解舞蹈的人都知道,桃李杯是圈内的盛事,其中青年组限舞蹈专业的大学生参加,可以说是舞蹈家们的必经之路。19年桃李杯由浙音主办,是在夏天,当时还没疫情唉。这支舞就是浙音推出的,当时的名称是《碇步桥水清悠悠》。当年领舞的,是浙音舞蹈生中的佼佼者,一个叫江祈安的小女生,她在桃李杯上还跳了独舞《寒依疏影》,也非常精彩。现在算起来,祈安小仙女应该刚刚大学毕业吧。 碇步桥在江南的乡下很常见,没有桥面,不过是由一块块露出水面的石头排列成的,河水清澈,在石头之间流动。小朋友们上学放学,就从上面蹦蹦跳跳走过,想玩水了,就踩着石头打闹,撩水,洗脚,抓鱼,是儿时最常见的记忆了。 这支舞蹈中,每个小姑娘都拿着一个方箱子,就是在模仿碇步桥了。春晚的节目我没仔细看,就记得桃李杯版本,描述了一个小姑娘,长大后重回家乡,看到了小时候的碇步桥,还有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小姑娘踏上桥,和自己的童年一起,一步一摇重新走过。这支舞有两个C位,一个就是回家的小姑娘,还有一个就是小时候的她自己呀。舞蹈高潮起处,是群舞们组成漩涡,把领舞卷在中心,这漩涡既是时光,又是情感啊。舞蹈结束的时候,童年的和现在的,仿佛穿透了时光,互相遇见,轻轻挥手,依依惜别。该怎样面对童年的自己呢?那时的风景,现在变样了么?那时的初心,现在还在么?那时的梦想,现在实现了么?我忍不住眼泪汪汪。这支舞带给我的,最主要的是时光交错产生的情感冲击,而不仅仅是江南旖旎的小桥流水呀。。。 以上是桃李杯版本的观感,这个版本B站上应该都能搜到。舞蹈编导是李佳雯老师,很年轻很漂亮;曲子是杨翼老师写的,非常好听,瓷碗撞击的声音响起来,有令人心动神摇的魔力;当年的领舞江祈安小仙女,今年应该大学毕业了吧,祝福她前程锦绣。 春晚我家里忙活,看到是这个节目很激动,匆忙中看了几眼,朱洁静老师很漂亮,眉眼温柔,水气氤氲。等有空了再细细看,再来更新。
舞风轻轻 学前班lv0 1月24日 从大众角度来看,春晚这支舞非常好! 终于有一个在舞蹈圈外也还算知名的舞者,愿意跳一支看起来还算简单的舞蹈,让大众产生一种我也能学、我也能跳的感觉了。 我在《中国古典舞圈子为何如此封闭?》这个问题的回答里提到过,中国的舞蹈太缺乏正确的宣传了,以致于人们提到舞蹈,就觉得太难、太苦、需要童子功……这种观念在专业舞蹈圈是没错的,但对古典舞的大众普及非常不利。 如果古典舞群众基础差,那整个舞蹈产业是发展不起来的。只有群众基础有广泛的数量,才能带动舞蹈演出、舞蹈教育培训、舞蹈竞赛、舞蹈用品等舞蹈产业及舞蹈周边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有发展了,才能创造经济价值,从而不再仅依靠国家对舞蹈事业的资金扶持生存。 再者,舞蹈经济兴起,也能增强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上对中国古典舞和民族舞蹈的认可。我在《中国古典舞在世界舞蹈界的地位是怎样的?外国人是否认可中国古典舞和民族舞呢?》这一问题的回答里也分析过,舞蹈传播问题也是中国舞蹈走向世界的一大阻碍。 去年春晚的《只此青绿》美则美矣,只是让大众觉得离我们太远了。由春晚《只此青绿》引起对中国民族舞蹈关注的转化,在春晚热度过后,也没剩下多少。(但《只此青绿》起到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引起人们关注。) 因此,从大众角度看,春晚舞蹈《碇步桥》具有非常好的导向意义。 但是,这支舞蹈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那要依托两件事—— 第一,春晚的受众还有多少。 第二,《碇步桥》有多惊艳。 据统计,截至1月21日24时,《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电视端直播平均收视率 20.23%,新媒体直播用户规模6.55亿人。海外传播方面,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发布的春晚相关报道累计阅读量超过2.22亿,独立用户访问量超过1.53亿,视频观看量3601万。央视网海外社交平台直播播放量超4118万…… 这些观看量里面,有多少是关注到《碇步桥》的,又有多少是消费得起学舞蹈的,我们不得而知。 再看第二个问题,一支舞蹈的传播力度有多强,跟舞蹈的包装和宣传有很大关系。宣传就主要看春晚的传播力度,刚才的数据已经说明了。在舞蹈包装上,《碇步桥》的舞美和灯光一言难尽。 春晚《碇步桥》舞美灯光 春晚舞台灯光通明,这我很能理解。但演员的服装是蓝色,舞台背景也设计成一样的蓝色……这不融入背景,浑然一体,分不清有无了吗…… 原版《碇步桥水清悠悠》舞美灯光 灯光可以通明,至少在舞台设计上,咱们要突出一下舞蹈演员主体呀!如果允许的话,咱也可以设计得古朴一点,毕竟体现的是一群乡村姑娘,跳的也是古典舞嘛!这充满蓝色科技感的舞台,很出戏啊! 一言难尽的舞台设计,让这支舞蹈很平,很难像去年的《只此青绿》那样,让人产生眼前一亮的惊艳感。 2022春晚《只此青绿》舞台设计 去年春晚的《只此青绿》在氛围感的打造上,就强于《碇步桥》,至少能让人感受到古典、仙气。 最后,我就不再从艺术和技术角度评论这支舞蹈了。毕竟春晚是面向全国人民群众的春节联欢舞台,不是桃李杯舞蹈大赛。 整体来看,尽管有瑕疵,但《碇步桥》确实是一支很贴合大众水平,接地气的舞蹈作品。希望能对推动发展群众古典舞,起到一些积极的引导作用。 我是 @舞风轻轻 ,希望我的文字能够帮到你! 舞蹈百科合集——For成人学员&家长,另有创业&教学相关问题,随时更新 全国范围内,已有超过 1000 名儿童因为舞蹈练习时损伤脊髓而瘫痪,如何看待业余培训班的「规范」问题? 为什么俄罗斯人很重视芭蕾等艺术? 30+零基础还能开始学跳舞吗?如何开始呢? 为什么我感觉不到艺术(包括音乐,美术,特别是舞蹈)? 作为35岁以后的中年妇女,如何才能不沦为大妈气质?
这舞蹈其实17年就有了,我第一次看到是在19年。
那年有桃李杯,了解舞蹈的人都知道,桃李杯是圈内的盛事,其中青年组限舞蹈专业的大学生参加,可以说是舞蹈家们的必经之路。19年桃李杯由浙音主办,是在夏天,当时还没疫情唉。这支舞就是浙音推出的,当时的名称是《碇步桥水清悠悠》。当年领舞的,是浙音舞蹈生中的佼佼者,一个叫江祈安的小女生,她在桃李杯上还跳了独舞《寒依疏影》,也非常精彩。现在算起来,祈安小仙女应该刚刚大学毕业吧。
碇步桥在江南的乡下很常见,没有桥面,不过是由一块块露出水面的石头排列成的,河水清澈,在石头之间流动。小朋友们上学放学,就从上面蹦蹦跳跳走过,想玩水了,就踩着石头打闹,撩水,洗脚,抓鱼,是儿时最常见的记忆了。
这支舞蹈中,每个小姑娘都拿着一个方箱子,就是在模仿碇步桥了。春晚的节目我没仔细看,就记得桃李杯版本,描述了一个小姑娘,长大后重回家乡,看到了小时候的碇步桥,还有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小姑娘踏上桥,和自己的童年一起,一步一摇重新走过。这支舞有两个C位,一个就是回家的小姑娘,还有一个就是小时候的她自己呀。舞蹈高潮起处,是群舞们组成漩涡,把领舞卷在中心,这漩涡既是时光,又是情感啊。舞蹈结束的时候,童年的和现在的,仿佛穿透了时光,互相遇见,轻轻挥手,依依惜别。该怎样面对童年的自己呢?那时的风景,现在变样了么?那时的初心,现在还在么?那时的梦想,现在实现了么?我忍不住眼泪汪汪。这支舞带给我的,最主要的是时光交错产生的情感冲击,而不仅仅是江南旖旎的小桥流水呀。。。
以上是桃李杯版本的观感,这个版本B站上应该都能搜到。舞蹈编导是李佳雯老师,很年轻很漂亮;曲子是杨翼老师写的,非常好听,瓷碗撞击的声音响起来,有令人心动神摇的魔力;当年的领舞江祈安小仙女,今年应该大学毕业了吧,祝福她前程锦绣。
春晚我家里忙活,看到是这个节目很激动,匆忙中看了几眼,朱洁静老师很漂亮,眉眼温柔,水气氤氲。等有空了再细细看,再来更新。
从大众角度来看,春晚这支舞非常好!
终于有一个在舞蹈圈外也还算知名的舞者,愿意跳一支看起来还算简单的舞蹈,让大众产生一种我也能学、我也能跳的感觉了。
我在《中国古典舞圈子为何如此封闭?》这个问题的回答里提到过,中国的舞蹈太缺乏正确的宣传了,以致于人们提到舞蹈,就觉得太难、太苦、需要童子功……这种观念在专业舞蹈圈是没错的,但对古典舞的大众普及非常不利。
如果古典舞群众基础差,那整个舞蹈产业是发展不起来的。只有群众基础有广泛的数量,才能带动舞蹈演出、舞蹈教育培训、舞蹈竞赛、舞蹈用品等舞蹈产业及舞蹈周边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有发展了,才能创造经济价值,从而不再仅依靠国家对舞蹈事业的资金扶持生存。
再者,舞蹈经济兴起,也能增强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上对中国古典舞和民族舞蹈的认可。我在《中国古典舞在世界舞蹈界的地位是怎样的?外国人是否认可中国古典舞和民族舞呢?》这一问题的回答里也分析过,舞蹈传播问题也是中国舞蹈走向世界的一大阻碍。
去年春晚的《只此青绿》美则美矣,只是让大众觉得离我们太远了。由春晚《只此青绿》引起对中国民族舞蹈关注的转化,在春晚热度过后,也没剩下多少。(但《只此青绿》起到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引起人们关注。)
因此,从大众角度看,春晚舞蹈《碇步桥》具有非常好的导向意义。
但是,这支舞蹈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那要依托两件事——
第一,春晚的受众还有多少。
第二,《碇步桥》有多惊艳。
据统计,截至1月21日24时,《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电视端直播平均收视率 20.23%,新媒体直播用户规模6.55亿人。海外传播方面,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发布的春晚相关报道累计阅读量超过2.22亿,独立用户访问量超过1.53亿,视频观看量3601万。央视网海外社交平台直播播放量超4118万……
这些观看量里面,有多少是关注到《碇步桥》的,又有多少是消费得起学舞蹈的,我们不得而知。
再看第二个问题,一支舞蹈的传播力度有多强,跟舞蹈的包装和宣传有很大关系。宣传就主要看春晚的传播力度,刚才的数据已经说明了。在舞蹈包装上,《碇步桥》的舞美和灯光一言难尽。
春晚舞台灯光通明,这我很能理解。但演员的服装是蓝色,舞台背景也设计成一样的蓝色……这不融入背景,浑然一体,分不清有无了吗……
灯光可以通明,至少在舞台设计上,咱们要突出一下舞蹈演员主体呀!如果允许的话,咱也可以设计得古朴一点,毕竟体现的是一群乡村姑娘,跳的也是古典舞嘛!这充满蓝色科技感的舞台,很出戏啊!
一言难尽的舞台设计,让这支舞蹈很平,很难像去年的《只此青绿》那样,让人产生眼前一亮的惊艳感。
去年春晚的《只此青绿》在氛围感的打造上,就强于《碇步桥》,至少能让人感受到古典、仙气。
最后,我就不再从艺术和技术角度评论这支舞蹈了。毕竟春晚是面向全国人民群众的春节联欢舞台,不是桃李杯舞蹈大赛。
整体来看,尽管有瑕疵,但《碇步桥》确实是一支很贴合大众水平,接地气的舞蹈作品。希望能对推动发展群众古典舞,起到一些积极的引导作用。
我是 @舞风轻轻 ,希望我的文字能够帮到你!
舞蹈百科合集——For成人学员&家长,另有创业&教学相关问题,随时更新
全国范围内,已有超过 1000 名儿童因为舞蹈练习时损伤脊髓而瘫痪,如何看待业余培训班的「规范」问题?
为什么俄罗斯人很重视芭蕾等艺术?
30+零基础还能开始学跳舞吗?如何开始呢?
为什么我感觉不到艺术(包括音乐,美术,特别是舞蹈)?
作为35岁以后的中年妇女,如何才能不沦为大妈气质?
个人感觉,你杠你对
感觉领舞朱洁静的表情和状态和其他演员不搭,有点浮躁,并不能体会到舞蹈也许想要传达的意境。
呜呜呜首席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