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争辩,为什么自己会很生气?

有时候真的分不清自己是杠精或键盘侠,还是与自己争论的那个人是杠精或键盘侠。但是每一次与和自己观念不同的人争论,总觉得心里很着急,很生气,总认为自己的才是对的。有时会觉得对方的答复有显着的逻辑缝隙,而且对方可能底子没理解自己之前言论的含义。 有时候间断争论自己才会恢复平常心态。 有领会的大佬可以分析一下这样的原因。

有时候真的分不清自己是杠精或键盘侠,仍是与自己争论的那个人是杠精或键盘侠。可是每一次与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争论,总觉得心里很着急,很生气,总以为自己的才…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时下

经常批评孩子,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2023-1-31 17:07:36

时下

男朋友父母对我们的事不闻不问,却对亲戚们个个很热情 ,是故意膈应我的吗?

2023-2-1 17:07:44

5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1. 朝花夕拾

    因为你需求别人理解你

    知乎上有很多这样的事,一件事能让自己这么激动是因为跟以前发生过的事有呼应

    看起来是讨论这件事,实际上诉说的是还没放下的过去

    你也是,对方也是,大家其实根本不想聆听对方的执念,只想宣泄自己以前还没处理干劲的情绪

    一般人不理他

    关系比较好的会等对方平静下来,再利用询问这件事为什么会让他这么激动,看情况尽量让他把内心的情绪诉说出来,承认对方的真实感受

    这件事就过去了

  2. 知乎用户

    一般来说不同观点是不会生气的,让我们生气的往往是对方讨论的时候毫不掩饰的鄙夷贬低的态度。只是讨论观点不同,在某些人表达里面,你可能已经被认证为最无知最自私最没脑子的人了。这种时候生气很正常。不生气才有问题。

  3. 淡墨痕

    与观点不同的人争辩,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常常被忽略。

    怎么形容呢?有点类似“鸡同鸭讲”。

    很多时候对方听不听的懂,是否理解你说的话,这一点很重要,然后才涉及到相反的观点或意见,再者是否故意歪曲或胡乱捏造……

    生气最主要的原因就在这些,主观认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见浅谢邀

  4. 邓岚

    亲朋好友在一起,除了家事琐事、身边事,免不了讨论热点、八卦,或者涉及一些宏大议题。

    说起宏大议题,大家容易起争论,一争论,可能谁也说服不了谁,闹个脸红耳赤,不欢而散。三年前在日本看一档节目,说到香港修例风波,在屏幕上点出不同地域和经济范畴所属“BLUE丝”和“YELLOW丝”的分布和比重,双方势同水火。我看得晕眩,这一半一半对开的人,难道要在自己的家园火拼吗?

    我通常少参与宏大题目的议论,偶尔会说一说自己的观察、想法、立场,如果对方陈述完全相反的观察、想法和立场,我就会停止叙说,仔细听他说,然后不置可否。

    宏大议题,太过繁芜、复杂,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盲人摸象,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所以,我完全投降,把这些宏大的议题投诸脑中一角,如果有一些模糊的想法,就模糊好了。法律上不强制我表达立场和看法,我没有必要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但不代表我不愿意多看,多想。

    佛家说“贪”、 “嗔”、 “痴”为三毒,残害身心,为恶之根源。其中“痴”也叫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可是宇宙和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呢?靠眼耳鼻舌身意而来的体验和感觉吗?靠思考和分析吗?经验是一回事,思考和分析是一回事,真相又是一回事。从感觉、经验,到思考、分析,到真相,是一条永远无法抵达的荆棘之路,没有绝对的答案,也没有永恒的价值。可以做到的是诚实地对待自己,诚实地对待他人,知行合一。

    革命家、政治家陈云一生的座右铭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也许是去“无明”最好的路径。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书、文件都不要看;只唯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才是最可靠的。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经常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比较,是要上下左右进行比较;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过于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这是陈云的学习、思考、实践模式,循环往复,不休不止。

    在这个摇摇晃晃的世间,不想过一个摇摇晃晃的人生,做一个“明人”值得追求,然而殊不易,坚持、践行、勇气、真诚、谦逊,缺一不可。

    微信公众号:岚子的天空

  5. 梦中桃花源

    和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争辩,为什么会很生气?首先,争辩是愚蠢的,得不偿失的。所谓夏虫不可语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生气,因为彼此谁都说服不了谁,都是想把自己主观强加给自己。达不到目的所愿,生气就是当然的了。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