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时代呼唤低需氧人才》,我们是否应该成为低需氧人才? 时下 5月5日 编辑 嗯嗯 取消关注 关注 私信 布景: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阮俊华于5月4日青年节在彩虹人生上著文《年代呼唤低需氧人才》年代呼唤低需氧人才 布景: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阮俊华于5月4日青年节在彩虹人生上著文《年代呼喊低需氧人才》 年代呼喊低需氧人才 [图片]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中国经济互联网大学生社会经济
cinder 学前班lv0 5月5日 类似的宣传总让人觉得不对劲儿,因为它绕不过一个吊诡之处。 为了让人服从秩序,它恨不得用一根大棒把所有人都打成一条条鲁蛇,这样就没人会触动秩序了。因此它就要宣扬一种铁一般的决定论,规劝年轻人老实本分、不要异想天开,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劝诫:“世上怎么可能什么事都顺你的心意?不要钻牛角尖地认为自己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回报,你的命就是这样。自己踏上的路,哭着跪着也要走(爬)完,接受现实吧。”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自身的价值和存在都是无足轻重的,因为我们作为鲁蛇不可能靠自己的能动性实现什么事情,如果我们能够享受、获得某些东西,那一定是多亏了某个或某些巨大外在物的恩赐,于是我们就需要感恩这些巨大外在物。 但是为了维持秩序下的再生产,它在把人规训成鲁蛇后,又企图要求这些鲁蛇能够充分发挥作为人的能动性、运用自己的主体意识把岗位上的事情做好,甚至要求人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没有沸点也能沸腾”。可问题是,既然规训已经要求我们为了服从秩序去压制自己的主体性,我们又怎么能确保自己随时可以为了秩序的再生产而把自己受压制的主体性不打折扣地释放出来呢?一位伟人说得好:“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儿跑得好,又不给马儿吃草。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然而一些秩序下的既得利益者始终想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要继续拷问年轻人:“想想建国初年一穷二白的时候,那时候的青年条件比你们差多了,人家怎么那么有朝气?” 对于这样的拷问我们只能如此招架:“因为他们不是在从事奴隶般的雇佣劳动,而是作为主人翁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他们在工作时不是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是在切实地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即便工作再劳累,即便生活再艰苦,他们从中获得的也是作为能履行自身使命的社会成员的充实感,而非被剥夺的空虚感。我们既然已被你们打成了鲁蛇,怎么可能在为老板卖命时猛然爆发出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激情呢?” 少拆几堵承重墙都比搞这些有用的多,真的。
孔晨星 学前班lv0 5月5日 我想问一问这位常务副院长, 出现这种想法多久了? 这种思维奔逸的情况要趁早治疗,早治疗才能早恢复。 唐朝的韩愈写过一篇《马说》,内容不长,我全贴过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白话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够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的食量而喂养它。这匹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翻译翻译就是对于人才的投入,需要提供大量的资源来实现, 否则就算人才是千里马,就算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 再牛逼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现出来, 那就泯然众人了。 看看这个所谓的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阮俊华文章中的内容: “低需氧人才”是指占用资源少,产出一样不少;给点机会就能上,不到沸点也能沸腾;不等靠要,能够主动创造条件改善甚至改造环境的创造性人才。 1.占用资源少,产出一样不少; 2.给点机会就能上,不到沸点也能沸腾; 3.不等靠要,能够主动创造条件改善甚至改造环境的创造性人才。 这叫什么? 不就是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嘛? 1200年前的古人都知道要厚待人才, 1200年后的今人居然呼吁千里马要为国家省氧气? 现在国家每年大笔投入资金用于人才培养,人才激励, 到您这就变成了为国家省氧气了? 人家60年代的革命先驱艰苦卓绝的奋斗是为了国家更好, 是为了他们的苦换来后代的甜。 到您这变成了子孙后代都“应该”了。 这样公然和国家激励人才的政策背道而驰, 是希望呼吁通过缩减人才开支的办法,把人才全逼到国外去吗? 我对这个所谓的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的办学资质表示严重怀疑, 也对这位常务副院长阮俊华的政治觉悟表示充分不理解。 甚至想问一问这位常务副院长,出现这种想法多久了? 如果这位常务副院长觉得自己智力正常, 那么还请从自我做起, 把每月薪资调整到当地最低薪资标准的80%, 然后把所有的办学投资相关的资金投入调整为0, 自己的项目自己出钱研究,不要使用国家一分钱。 这样不是充分发挥了您提倡的艰苦朴素的精神, 也达到您提出的: 少占用多产出,少躺平多折腾,少抱怨多作为, 以感恩心态和坚韧意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持之以恒的行动。 这样您首先为国家节省了开支, 其次自己成为了自己提倡的低氧人才, 最后自己的倡议自己先做到了全国人民的榜样。 一石三鸟,岂不美哉?
一句话——少吃多做
什么低需氧,最好会“光合作用”
别等着喂,自己去地里抛食,回来你还得给我发光发热
不然就是——没格局,没信仰,不懂贡献
类似的宣传总让人觉得不对劲儿,因为它绕不过一个吊诡之处。
为了让人服从秩序,它恨不得用一根大棒把所有人都打成一条条鲁蛇,这样就没人会触动秩序了。因此它就要宣扬一种铁一般的决定论,规劝年轻人老实本分、不要异想天开,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劝诫:“世上怎么可能什么事都顺你的心意?不要钻牛角尖地认为自己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回报,你的命就是这样。自己踏上的路,哭着跪着也要走(爬)完,接受现实吧。”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自身的价值和存在都是无足轻重的,因为我们作为鲁蛇不可能靠自己的能动性实现什么事情,如果我们能够享受、获得某些东西,那一定是多亏了某个或某些巨大外在物的恩赐,于是我们就需要感恩这些巨大外在物。
但是为了维持秩序下的再生产,它在把人规训成鲁蛇后,又企图要求这些鲁蛇能够充分发挥作为人的能动性、运用自己的主体意识把岗位上的事情做好,甚至要求人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没有沸点也能沸腾”。可问题是,既然规训已经要求我们为了服从秩序去压制自己的主体性,我们又怎么能确保自己随时可以为了秩序的再生产而把自己受压制的主体性不打折扣地释放出来呢?一位伟人说得好:“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儿跑得好,又不给马儿吃草。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然而一些秩序下的既得利益者始终想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要继续拷问年轻人:“想想建国初年一穷二白的时候,那时候的青年条件比你们差多了,人家怎么那么有朝气?”
对于这样的拷问我们只能如此招架:“因为他们不是在从事奴隶般的雇佣劳动,而是作为主人翁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他们在工作时不是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是在切实地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即便工作再劳累,即便生活再艰苦,他们从中获得的也是作为能履行自身使命的社会成员的充实感,而非被剥夺的空虚感。我们既然已被你们打成了鲁蛇,怎么可能在为老板卖命时猛然爆发出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激情呢?”
少拆几堵承重墙都比搞这些有用的多,真的。
翻译:
《越南紧缺高性价比耗材》
这个B要求只能招到大肠杆菌
我想唱国歌,但我怕歌词发出来会被禁言。
既要……又要……还要……
要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
干脆买个机器人吧,
吃喝拉撒睡统统不用,
给个充电插头就行了。
我想问一问这位常务副院长,
出现这种想法多久了?
这种思维奔逸的情况要趁早治疗,早治疗才能早恢复。
唐朝的韩愈写过一篇《马说》,内容不长,我全贴过来。
白话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够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的食量而喂养它。这匹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翻译翻译就是对于人才的投入,需要提供大量的资源来实现,
否则就算人才是千里马,就算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
再牛逼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现出来,
那就泯然众人了。
看看这个所谓的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阮俊华文章中的内容:
1.占用资源少,产出一样不少;
2.给点机会就能上,不到沸点也能沸腾;
3.不等靠要,能够主动创造条件改善甚至改造环境的创造性人才。
这叫什么?
不就是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嘛?
1200年前的古人都知道要厚待人才,
1200年后的今人居然呼吁千里马要为国家省氧气?
现在国家每年大笔投入资金用于人才培养,人才激励,
到您这就变成了为国家省氧气了?
人家60年代的革命先驱艰苦卓绝的奋斗是为了国家更好,
是为了他们的苦换来后代的甜。
到您这变成了子孙后代都“应该”了。
这样公然和国家激励人才的政策背道而驰,
是希望呼吁通过缩减人才开支的办法,把人才全逼到国外去吗?
我对这个所谓的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的办学资质表示严重怀疑,
也对这位常务副院长阮俊华的政治觉悟表示充分不理解。
甚至想问一问这位常务副院长,出现这种想法多久了?
如果这位常务副院长觉得自己智力正常,
那么还请从自我做起,
把每月薪资调整到当地最低薪资标准的80%,
然后把所有的办学投资相关的资金投入调整为0,
自己的项目自己出钱研究,不要使用国家一分钱。
这样不是充分发挥了您提倡的艰苦朴素的精神,
也达到您提出的:
少占用多产出,少躺平多折腾,少抱怨多作为,
以感恩心态和坚韧意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持之以恒的行动。
这样您首先为国家节省了开支,
其次自己成为了自己提倡的低氧人才,
最后自己的倡议自己先做到了全国人民的榜样。
一石三鸟,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