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客机这种东西,技术应用水平请往回退20年。
由于规划论证研发十年,适航加客户部署周期再等十年。
A350这么先进的飞机,也就前两年初步用上触屏,仍是选装件。
物联网是这两年才搞起来的东西,并且也不是实时回传所有数据。
所以我估计三十年后,就能遍及黑匣子实时数据了。
不过话说回来,通航飞机的电子技术选用速度显着更高,由于认证周期相对短,商场相对活泼,客户群体更倾向个人而不是企业。
所以通航用的各种航电,和主流电子产品只有五年左右的差距。
通航的机身和发动机没什么进化,毕竟成本有限,但航电体系现已进化到触屏、3D渲染组成显示、wifi联网等等功用了。


技术上是可行的。经过卫星网络可以完结互联互通。有一些黑匣子数据的存储介质仍然是磁带,晋级为固态硬盘就可以了,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但为什么不这样做,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考量吧。
第一,飞机失事的概率很低,失事今后黑匣子找不到的概率就更低了。在这次东航飞机失事之前,我国现已连续十年安全翱翔了。全球规模来看,飞机发生事端的概率大约为百万分之一。全毁的概率就更低了。之前看到一个数字,2014年全毁的概率为百万分之0.23。全球运营的飞机大约有2万架。2021全年约有2459万架次客运航班在全球运转。2021年全球发生了7起丧身航空安全事端。
第二,完结翱翔数据实时云传送到云端的成本很高。前面现已说到,全球2万架飞机,虽然受疫情影响,但2021年的翱翔架次也达到了2459万架次。巨大数据传送所需求的网络费用,存储费用必定不低。在传送之前还要对飞机进行改造,添加相应的设备,还要确保全球无死角的卫星通讯网络来支撑。这些都是需求投入的。
第三,法则方面的问题。怎样只是用来当作八卦资料看看,那么这些黑匣子的数据只需上传到云端就可以了。但假设是作为航空安全事端查询的根据,就得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全球有航空公司的国家有一百多个,每个国家的法则都不相同。云端的数据能否作为法则根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假设不能作为法则根据,上传到云端又有什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