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1日宣布社论,题为《“英国病”的复发》。全文摘编如下: 20世纪70年代,英国被称为“欧洲病夫”。现在,它显然是发达国际病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本周预测,英国将是今年唯一收缩的主要经济体。偶然的是,该组织是在英国退出欧盟三周年之际宣布其悲观展望的。英国脱欧协议绝不是英国体现欠安的唯一原因,但它是一个因素。有必要把设法缓和其影响作为康复增加的广泛战略的内容之一。 IMF可能过于悲观。但英国无疑落后于它的同伴,是两个经济国际中最痛苦的国家。就像在美国相同,大盛行后减少的劳动力导致英国出现了劳动力市场紧缩。而且,好像欧洲其他国家相同,英国也面对极高的能源价格。莉兹·特拉斯的短暂首相任期内的灾难性“迷你”预算导致了假贷成本上升,尽管现在有所缓解,但仍然在影响家庭和企业。 2023年的衰退将使多年来体现欠安的局势雪上加霜:英国是唯一没有康复到新冠肺炎疫情前规模的主要经济体。2016年之前,生产率增加和商业出资都很乏力,但很少有经济学家提出异议的是,自公投以来,英国脱欧加重了英国的疲软。 由于存在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加上与英国最大的交易同伴之间树立交易壁垒,所以商业出资停滞不前。英国在大盛行后的交易复苏现已落后于其他大型经济体。新取得的监管自由以及与澳大利亚等国达成的新交易协议无法抵消损失。 脱离欧盟还降低了管理质量。接连几届保守党政府都在尽力应对脱欧纯粹主义者与投“脱欧”票的民众之间的矛盾。前者以为,脱欧将使英国可以自由打造低税收的小政府经济,后者则希望政府加强干预。 鲍里斯·约翰逊扔掉了上一任特雷莎·梅的工业战略,企图化圆为方,一方面许诺“完成英国脱欧”,另一方面奉行“大政府”——直到新冠肺炎压垮了公共财政。反过来,特拉斯又否定了约翰逊主义,蠢笨地企图经过没有资金来源的大规模减税行动刺激增加。里希·苏纳克再次改变了路线。再三回转导致经济政策不连贯,使得企业越发不愿出资。 正如民调显现投票者正在做的那样,各派政界人士都需要承认英国脱欧的影响以及尽力充实英国与欧盟仅有框架的交易协议的紧迫性。处理与北爱尔兰的交易规则争端将是可喜的一步。但英国还需要处理阻碍其增加潜力的结构性因素。 首要,政府应该替换或许延伸将于4月到期的资本开销超级抵扣,以促进商业出资。规划系统需要转型,为在未开发的土地上开展更多建造扫清路途。 除了让更多的人重返工作岗位,包括经过更好的育儿支撑,英国还需要形成更灵敏的培训和教育系统。利用英国在树立草创企业方面的成功,意味着将更多的出资引导到创新企业中去;即将削减的研发税收抵免则是一种后退。推动二线城市的增加——手段之一是权力下放——将是重拾平衡发展议程的要害。 商业集体说杰里米·亨特上星期提出的经济计划“空洞无物”。这位财政大臣还有机会在3月的预算案中阐明一项愈加雄心勃勃的议程。如果他不能脱节单纯的口号,那么最新一次发生的“英国病”将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彻底治愈。(参考消息)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1日发表社论,题为《“英国病”的复发》。全文摘编如下: 20世纪70年代,英国被称为“欧洲病夫”。如今,它显然是发达国际病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