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魔方:谁能带领AI制药迎价值“奇点”

▲浦东外高桥的一栋商务楼,晶泰科技的自动化实验室早已布局在此,这里的操作台前摆动的全都是机械臂。(采

▲浦东外高桥的一栋商务楼,晶泰科技的自动化实验室早已布局在此,这里的操作台前摆动的全都是机械臂。(采访对象供图)

这是一条中国与全球几乎并驾齐驱的新赛道。短短几年工夫,沪上一众 AI 制药新锐企业逐步打开从技术创新到商业转化的新局面。无论是更偏向提供药物发现服务的 AI+CRO(研发生产外包)模式、注重自研管线的 AI+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模式,还是提供 AI 技术服务的软件平台,各自的头部企业纷纷在上海布局落地、加速奔跑,形成活跃的创新生态。

在 " 做药 " 这件道阻且长的事情上,AI 开了个好头。而经历了一轮资本潮起潮落的考验后,AI 制药的商业路径也将更为清晰:拿到重大订单,把重要的创新产品推进至临床试验,伴随着 IPO 实现商业化……

当行业处于关键的转变过程中时,谁能先人一步突破临界点,值得拭目以待。

商业路径

浦东外高桥一栋商务楼,晶泰科技的自动化实验室早已布局在此。数千平方米空间里,外形四四方方的设备就是一个个自动化工站。与传统实验室的操作台前总站着实验人员相比,这里上上下下、灵活摆动的全都是机械臂。它们会自己旋开试管,快速平稳地完成粉末称重、精准加料、液体移液、磁力搅拌等一系列操作。每完成一道步骤,负责配送化学试剂的机械臂小车会穿梭过来,将试管送到下一个工站。

经过几年发展,晶泰科技的商业模式更偏向 AI+CRO,也就是把 AI 研发技术与服务作为产品出售给生物医药公司等。对于选择这一模式的 AI 制药企业而言,规模化是其向上发展的一道命门。晶泰科技副总裁王明泰告诉记者,希望专注于 AI 具备明显优势、轻资产投入而重计算的临床前环节,最大限度优化、提高其平台的效率,乃至实现新药研发的规模化效应。目前,公司已将上海总部落户在张江集成创新园,总投资额超 1 亿美元,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医药研发类自动化实验室工站集群。

AI+CRO 可以实现药物研发规模化,研发管线越多,数据的积累与算法的优化优势越明显,平台的交付能力越强。王明泰透露,晶泰科技自动化工站的应用已开始从医药领域向外兼容,拓展到更多领域,未来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

与此相对应,一批偏向 AI+BioTech 的创业公司则更希望以质取胜,当然这也意味着更大的研发风险。"AI+BioTech 其实也有清晰的商业路径,我们利用自己的平台型技术,衍生出差异化自研和合作管线,最大化实现 AI 平台的技术价值。一旦管线推进到重要里程碑,公司就能加速实现跃迁。" 入驻张江 ATLATL 飞镖创新中心的星亢原,专注于用 AI 技术进行生物大分子和多特异性分子药物的研发,公司联合创始人兼 CEO 陈航表示," 我们希望用创新技术和平台去攻克‘不可成药’的靶点,设计源头差异化的创新型药物。"

目前,星亢原的 "AI+ 生物物理 + 高通量实验 " 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已衍生出多个产品管线,进展最快的一个管线计划今年年底在美国申报临床试验(IND),这是一款针对实体瘤的肿瘤免疫靶点,也是星亢原利用 AI 计算筛选蛋白进而实现成药的一个典型案例。

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是 AI+CRO,还是 AI+BioTech,剥开模式差异的表面,技术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其所能创造的商业回报,而 AI 之于新药研发的价值也正在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乃至临床研究等一个个不同阶段的闭环中持续接受检验。

数据破局

" 就生物制药的临床前环节来说,AI 的应用相对而言已比较成熟。" 星药科技创始人兼 CEO 李成涛表示,公司自研管线内嵌了大量 AI 算法,很多环节都已直接让机器完成设计、筛选和判断,而人与机器可以相互辅助,让研发过程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

今年 5 月,晶泰科技与礼来签署一项 AI 小分子新药发现合作,预付款及里程碑总收益可达 2.5 亿美元,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个管线 AI 新药发现合作订单。更早之前,英矽智能与赛诺菲签署战略研究合作协议,总潜在价值高达 12 亿美元……这些来自跨国药企的商业大单其实也印证了 AI 制药的研发能力。

"AI 制药的整体生态正在形成和成熟中。" 根据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钟俊浩的观察,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AI 制药领域 3 种主要商业模式逐渐清晰,不同模式的头部公司也都在上海完成布局。

下一步路在何方?数据、算法、算力,并列为 AI 技术发展的 3 个要素,也决定着 AI 新药研发能够以何种速度继续前行。

晶泰科技的自动化工站能全程记录可追溯、标准化的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 投喂 " 给背后的 AI 算法,进而实现算法模型的持续迭代优化。王明泰认为,对 AI 制药企业来说,未来竞争的一大核心问题就是:谁能拿到高质量、低成本的数据?晶泰科技内部已逐渐形成 AI、自动化实验、数据的相互正反馈。

李成涛则透露,星药科技正在与各方合作,搭建共享的数据平台,尝试挖掘更多临床数据。例如,通过生物标志物的大数据分析,形成临床试验筛选受试者的标准," 目前,AI 还无法减少临床试验的时间,但可以提高临床试验的成功率 "。

等待起飞

全球知名 IT 研究与咨询公司高德纳(Gartner)每年都会制作 100 多个领域的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把技术的生命周期划分为 5 个关键阶段——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破裂谷底期、稳步爬升复苏期、走向生产成熟期。

创业以来的 5 年,陈航感受着传统生物医药行业对 AI 技术的态度转变:" 过去生物医药行业专业论坛,几乎都不会设置专门的 AI 制药板块,但短短几年间,绝大多数国内药企都已开始拥抱、了解、主动学习这项新技术。"

数据显示,国内 AI 制药行业的融资高峰出现在 2020 至 2021 年。2020 年,晶泰科技获得 3.188 亿美元 C 轮融资,创下当时业内融资额的全球最高纪录。这一年,国内 AI 制药领域投融资规模暴增 7 倍至 31 亿元。2021 年,20 余家国内 AI 制药企业获得近百亿元融资,星亢原也在 2018 至 2021 年间连续获得红杉、真格等知名创投机构的青睐,完成 4 轮近 1 亿美元融资。

几乎每一项重大创新都会经历一条自己的 "Gartner 曲线 ":迈上波峰的时候,各路风投争相拿着钱送上门;而遭遇波谷的时候,投资人最关心的往往就会是商业变现能力。

" 制药行业的特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在早期实现盈亏平衡,需要通过资本持续助力,达到一个临界爆发点,然后推动公司进入新的阶段。" 陈航坦言,在当前的资本环境下,星亢原会在商业化上先做一些小的闭环——把管线推进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阶段,就对外授权出去,获得收入,证明公司从平台衍生管线再到商业化的能力,然后再尝试做更大的闭环。

事实上,很多人对于创新的期待都会陷入惯性思维:短期过于乐观,长期过于悲观。无论曲线如何上下波动,对于身处其中的创业者而言,坚持做的其实都应该是同一件事,即扎扎实实推动技术进步和商业应用。李成涛也表示,每个产业发展都会经历阵痛期,在这之后,反而会让更多人看清楚 AI 制药的真实价值。

就在不久前,英矽智能自主研发的抗纤维化小分子候选药物 INS018_055 完成二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给药,标志着全球首款由生成式 AI 完成新颖靶点发现和分子设计的候选药物推进至二期临床试验阶段。借助生成式 AI 药物发现平台,英矽智能目前布局了 29 个靶点的 31 条自主研发管线,涉及纤维化、癌症、自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自 2021 年以来,英矽智能提名了 12 款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并将其中 3 款在研药物推进到临床验证阶段。

今年 6 月 27 日,英矽智能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向亚太 AI 制药第一股冲刺。资本市场显然将为 AI 制药发展提供更大舞台。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官任峰表示,一旦 AI 技术辅助研发的药物完成临床试验获批上市,将是下一阶段行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下一波快速发展机会,推动更多传统药企加速向 AI 制药转型。

在陈航看来,每个公司都有各自的创新节奏。但对整个 AI 制药行业来说,经历过一轮资本从热到冷的波动后,眼下正处于比较平稳的发展阶段," 谁在真正对行业产生价值,成为下一代 AI 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两三年内可以见分晓 "。

作者:唐玮婕

编辑:施薇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市场魔方:谁能带领AI制药迎价值“奇点”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4b46b0d8e9f0903894de54a
文章由用户上传,如果有侵权请联系6881@163.com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时下

暑期长播剧退场已久,接棒者在哪里

2023-7-17 6:49:15

时下

击败德约问鼎温网冠军,阿尔卡拉斯或是下一位网坛统治者

2023-7-17 6:52:1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