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厚植自立自强第一动力

▲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致力于建设基础科学领域的世界顶级研究所。本报记者袁婧摄策源,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

▲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致力于建设基础科学领域的世界顶级研究所。 本报记者 袁婧摄

策源,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核心要义。

这一方面需要以宏观视野超前布局,同时也需要 " 干在当下 " 抢占赛道和先机,从追赶者变为引领者,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

不久前,波兰格但斯克大学中心医院 4 位骨科专家历经 30 小时长途飞行,抵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现场观摩鸿鹄机器人辅助医生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吸引海外专家 " 打飞的 " 前来的,不只是鸿鹄出色的产品功能及临床表现,更是其内在 " 硬核 " ——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且唯一同时获得 NMPA、FDA、CE、ANVISA 认证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先后通过美国、欧洲、巴西等多个海外市场准入要求的高端医疗器械。内行人看出更多门道,鸿鹄的背后是相关科研团队持续开展医工交叉研究,打通环节,将一系列研究成果高效转化应用的范例。

眼下,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要构建自主可控、韧性多元、安全可靠、竞争力影响力强劲的产业链供应链,必须向源头跨一步,强化科创策源功能,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

鸿鹄所展示的,是突破原有科研组织范式,握指成拳协同创新,求索打通科研成果转化链路的创新故事。布局、资源、链条、范式,四处关键勾勒出上海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现实路径。

加强基础研究,以战略眼光支持自由探索

对于基础研究,怎么强化都不为过。

因为它是科技创新之根,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 " 卡脖子 " 问题。加强基础研究不能靠散兵游勇、单兵突进,而应突出强调战略布局、优化投入、高水平主体建设。

以战略布局为例,需要面上建立健全科技战略决策咨询机制,也要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选题立项机制,引导科技人员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沉下心 " 板凳甘坐十年冷 "。

采访中,业内有更为具象的表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领跑,基础研究的进阶之路对应着更高要求——结合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的科研,发挥 " 大科学研究范式 " 的优势,在根本性科学规律的认识上实现重要突破。进一步剖析 " 大科学研究范式 ",聚焦根本性科学问题、依托大科学装置等优势、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和稳定的经费支持是其主要特征。

由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组建的李政道研究所激光聚变联合研究团队,既在前沿领域探索,也探路于 " 大科学研究范式 "。8 轮大型激光聚变实验不断取得突破,团队科学家 2022 年发表论文 60 余篇。团队的实践发展进一步校验着 " 大科学研究范式 " 的优势——汇聚战略科学家进行顶层设计,凝练大科学问题;对大科学问题进行有效分解并组织分工;对分解后的自由探索研究结果进行 " 组装 "。

当然,优化战略布局不仅需要眼光独到的 " 远眺者 ",更强调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从而击破对科技发展演进态势变化不够敏锐、对突破方向动态优化不够及时的桎梏。

" 常讲‘揭榜挂帅’就是这个目的,广发英雄帖,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能够调动全球资源的顶尖科研规划团队或智库参与战略决策和规划制定。" 市人大代表、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创新研究院董事总经理贺仁龙这样看。

聚焦 " 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选题立项机制 ",上海实施 " 探索者计划 " 支持非共识研究。该计划由政府与企业配套出资、共同支持基础研究,两年来共资助 34 个项目,累计投入近 3000 万元。

越是原创性科研越容易出现非共识。" 当前普遍采用的同行评议共识支持的机制,对颠覆性、高风险,尤其是交叉领域研究的非共识创新研究支持力度不够。" 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发展与成果处副处长韩海波提到当下堵点。

破题的关键,除创新机制外,也要激发各类创新主体——企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加大各方对基础研究多元化支持投入,从而打破现有支持来源单一和追求短平快模式的藩篱,进一步激发和保障更高风险但具有更高意义和价值的科技创新策源。

加速成果转化,打通链路引育 " 耐心资本 "

不管是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还是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都关涉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关键在于厘清谁来出题、谁来作答、谁来评价。其中强化行业、企业出题机制,发挥市场化机制,推动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模式是破题思路之一。

回到手术机器人鸿鹄,支撑其 " 出海 " 的是一项多学科交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机制,并得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研究基金项目重点支持。

" 医工交叉研究基金 " 探索解决技术攻关过程中 " 谁来出题 " 的问题。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提出问题,由理、工、医等各领域科技人才组成系统攻关团队,联合提出解决方案,由医生来验证、评判成果的实用性并提出优化需求。" 医生是项目负责人,也是出题人和评价人,理工科科研人员是联合作答人。学校、医院、企业等提供多元支持,由项目负责人统筹分配,实现了跨领域、跨学科、跨链条的创新协同。这是一种更为顺畅的范式。" 韩海波介绍。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业界的普遍聚焦点: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成果转化体系。这既涉及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也考量着高质量的成果孵化器,以及链条上每一环节人员的积极性。

2020 年,上海技术交易所落地杨浦区,辖区内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基础研究成果得到评估、保护,更便捷地进入市场交易。借助上海技交所的公信力与金融工具,企业更愿意承接科研成果,产业创新加速。2022 年,上海技交所完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29 项,技术合同认定 1984 项,合同交易金额达 80.85 亿元。" 我们解决的是科研成果确权和确价问题,便于其更快流动转化。" 上海技交所董事长谢吉华这样说。

最近,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12 个科研项目通过评审,进入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开启商业化验证之旅。该中心位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与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仅隔着一条马路,以提供种子资金、商业顾问、创业教育等,对早期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可行性进行验证。谢吉华认为,概念验证中心既要有专业的技术平台、中试条件,也要具备汇聚技术转移专业新型人才、吸引外来资本的能力。

同样,承接大院大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长期深耕生命健康领域基础研究的上海枫林集团敏锐意识到,对早期科研成果进行技术和市场可行性验证,挖掘其潜在商业价值,是成果转化、推向市场的重要一环。园区畅想,结合实际市场需求,在各细分领域打造一套较完善的技术和市场可行性论证。

聚焦金融支持,业界也逐步厘清发力点——推动技术产权证券化,强化科研攻关基金与产业化基金的统筹衔接,引导培育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处理好 " 真金白银 " 和 " 阳春白雪 " 的关系。

构建开放创新体系,从线性叠加到指数升级

创新支持,同样讲求整体性、协同性。

" 上海要充分利用好开放这一显著优势,在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集聚全球顶尖科技创新资源,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建立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网络。融入创新生态网络,找到自己的节点位置并提高显示度。"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这样注解。

今年 3 月,上海技交所国际交易中心揭牌成立。谢吉华说,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的创新主体,创新不能闭门造车," 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行技术的创新性验证和资本验证,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生存下来,谋求进一步发展 "。目下,上海技交所正在新加坡设立海外机构,力求在知识产权领域展开更多合作。" 以中国的资本和市场来吸引国外有成熟技术的中小型科创企业展开合作,以此丰富创新生态。"

上海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体系,破解 " 大而不强 " 的掣肘,进一步壮大战略科技力量、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强化科技集群发展是为路径之一。

" 开源和策源同样重要。归根到底,要让创新要素便利化流动起来。"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周学强认为,要加强次区域融合和跨区域联动,比如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打通产业链、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交通链、信息链、服务链。聚焦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 依托上海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浙江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江苏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安徽合肥先进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挥其在长三角的集群效应和促进多学科交叉的作用,使区域内产业创新内容和能级从简单的线性叠加到指数升级。"

贺仁龙建议,长三角区域内高校共同立项,由各高校科研组接单、分担课题。同时探索风险成本共担,收益共享机制,由此引导各类力量强强联合,更好开展跨学科交叉基础研究。

作者:苏展 周辰 王宛艺

编辑:施薇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厚植自立自强第一动力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4cad81a8e9f097b24553e9b
文章来自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系6881@163.com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时下

一次就封!这类网红凉凉

2023-8-3 6:47:26

时下

欧盟委员会主席首次访问菲律宾,冯德莱恩处处将矛头指向中国

2023-8-3 6:49:4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