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运河,水运华章。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贺云翱
8 月 24 日,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世界运河之都——中国扬州举办。论坛上,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作主旨发言。贺云翱说,大运河文化是一个 " 宝库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运河的文化还会不断被发现。
大运河保护传承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
贺云翱说,大运河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在大运河水系及流域在历史上所形成的文化廊道要素体系及当代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发展体系。
从大运河文化遗产形态上说,有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文献遗产、大运河景观遗产、大运河生态遗产等。

从时段上说有大运河古代文化遗产、大运河近代文化遗产、大运河当代遗产 ……
" 中国大运河 200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标志着它开始拥有国家级‘文化遗产’的身份。" 贺云翱说,从 2006 年到现在,在不足 20 年的时间内,大运河从一条历史运输河道,甚至是局部的 " 废河 " 变成活态的世界文化遗产,取得的惊人成就,为世界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中国智慧。
贺云翱表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对江苏,影响更加广泛而深远。如江苏省委、省政府通过大运河主线和支线运河,将全省 13 市全部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城市,形成 8+5 的布局,从而推动了全省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与综合利用,为全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创新发展做出了探索与表率,同时对推进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经济、文化协同均衡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于民

贺云翱介绍,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经验有多个方面。不仅要融入世界,还要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和科学决策,规划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把文化、交通和生态等做统筹谋划和综合施策,依法全面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确保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于民。
贺云翱说,大运河是活态的、线性文化遗产,要通过国家顶层设计和规划指导,规划跨部门的协调机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让它的生命力不断彰显。
大运河浩浩汤汤,距今已有 2500 年。" 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将过去、今天和未来,保护、利用和发展,政府社会和民众,地方、国家和世界,学术、规划和建设,文化、交通和生态等统筹谋划,不是单一的哪一个部门可以把这些事情解决了的,它需要一个宏大的战略规划和统筹。"
现代快报 + 记者 刘静妍 庄剑翔 胡玉梅 / 文 牛华新 / 摄
(校对 张红霞 编辑 王鹏)
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丨贺云翱:大运河保护传承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4e716351bc8e05b09000077
文章由用户上传,如果有侵权请联系6881@163.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