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乐乐——石至莹作品展 "11 月 25 日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拉开帷幕。作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第六届油画学术系列展之一,展览以石至莹近两年创作研究的课题项目 " 中国意境的当代绘画性表达 " 为内容,通过对造型和色彩的研究,表现出一种朴素安定而又绚烂喜悦的东方意境。
" 展览主题起名‘乐乐’,画家是抱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愿,与每一位观者分享愉悦与快乐。" 正如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傅军所言,在经历了十多年黑白两色的绘画探索与实践之后,近年来,石至莹的绘画面貌发生了崭新的变化,从以往的素朴简淡转向如今的绚烂多彩。
第一部分的 " 造像 " 系列构成了本次展览中参展作品数量最多的篇章,从中可以看到画家对绘画本体语言的持续探索和不断精研。这两年,她开始对神兽、云冈飞天、乐师等古代浮雕造像产生兴趣,并进行着绘画各种可能性的尝试。她笔下的 " 造像 " 系列,形象简约、率真、稚拙,好似信手涂鸦。石至莹说,她采取意临再创作研究的方式,借此来解决线条和造型的问题。浮雕造像介于二维与三维、平面与立体之间,转换成绘画之后,具有那种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很是迷人。

在图像化的时代,绘画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这是石至莹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许多画家在当下这个时代苦苦思索的难题。展览第二部分呈现的 " 宝石与镜像 " 系列中,画家主要关注画面中形状和色彩的关系,试图 " 用绘画性的形色来融合外部物质世界和自身精神世界 ",以区别于图像,她想重新找回人们对于物的感知,比如质感、肌理、实体,而不是平面与图像。" 她希望自己一笔下去,既是造型、又是笔触、同时还是一种时间性的痕迹,是三者合二为一。同时这三者之间又是一种循环流传,生生不息,像是一种呼吸,不是西方那种严密的视觉逻辑,而是东方式的,更为内在的一种类似于生命的逻辑,强调一种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傅军说。

展览的第三部分是一组 " 圆光 " 视频动画,它源自石至莹以敦煌壁画尊者背后的圆形佛光为模本而创作完成的 45 幅 " 圆光 " 绘画作品,用一种类似呼吸的节奏把这些绘画作品转变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圆光中的光带间不同色彩组合的轮替,在忽明忽暗的变化中,造成梦幻般的 " 频闪 " 效果。这一闪一闪,就像人的一呼一吸,又像是眼神灼灼,在时光中隐忍,渐渐遁入黑暗。接着迎来的下一刻,又明净照人,紧紧地将过去和未来凝固在一起,照亮人心,并从中获得一份安抚。

综观石至莹的绘画作品,可以发现,她对自然物象普遍采取了一种意象化的提取,通过主观化、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完成内心感受的精神表达和视觉层面的创造。在傅军看来,她的绘画实际上带有具象化视觉表征的一种主观抽象,因此与图像,与自然物象有一定距离,近来,这种主观抽象与观众的内心感受在不断靠近。当然,所有这些形式、语言、观念、表达,都是基于她对空间、时间、物质、精神的一种东方式哲学思考和美学素养。
本次展览持续至 12 月 13 日,期间将配合举办多场美育教育活动。

作者:李婷
文:李婷 图:主办方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图像化时代绘画的价值何在?她以主观抽象传递东方意境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61f75eb15ec046dd6a226a
文章来自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系6881@163.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