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尚”成好习惯,用心用情推进低碳生活

瑞虹二期小区的低碳生活空间。倚在小桌边,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瑞虹二期小区居民袁继烈正与垃圾分类志愿者聊天

瑞虹二期小区的低碳生活空间。

倚在小桌边,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瑞虹二期小区居民袁继烈正与垃圾分类志愿者聊天。他们所处区域,正是小区内的 " 新景点 " ——改造一新的智能垃圾厢房附近。这个 24 小时运行的智能垃圾厢房,以时尚的外观、低碳的设计、接地气的理念,吸引了周边市民群众 " 组团观摩 "。

五年来,从 " 扔进一个筐 " 到 " 细分四个桶 ",从规定动作到自觉动作,从 " 新时尚 " 到好习惯,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引领着新风尚,迈向低碳环保新生活,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关键一步。

从 " 垃圾生产者 " 到 " 资源创造者 "

扔垃圾时感应开门,开关门时长被设定为 20 秒;有害垃圾投放侧按废电池、废药品等分 4 个小窗,每个窗口连着滑道,方便垃圾落入相对应的特制垃圾桶……这也是瑞虹二期小区根据这几年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度身定制的智慧垃圾厢房。

从 " 不会分、不愿分 " 到 " 主动分、智慧分 " 的循序渐进,瑞虹二期的探索也是上海推广生活垃圾分类从 " 新时尚 " 到好习惯的一个缩影。

瑞虹二期是一个大型高层住宅区,13 栋楼里住着 1700 余户居民。袁继烈回忆,五年前刚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时,最大难点是让居民从 " 学会分 " 到 " 愿意分 " ——原本每层楼面设有垃圾桶,居民习惯 " 在家门口扔一包垃圾 "。在居民区党总支发动下,包括他在内的多名党员、楼组长、热心居民组成了垃圾分类志愿者。他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对本楼层垃圾及时分拣,并提醒邻居将装湿垃圾的包装袋专门挑出来,扔进干垃圾桶。

社区居民自觉分类投递垃圾。

一个月后,小区干湿垃圾就达到 95% 以上有效分类。楼道撤桶后,小区内设了 4 个垃圾投放点,每一处安放 4 个垃圾桶。但是点位几经微调——谁都不想垃圾桶靠近自家窗口。后来,见过他山之石的居民提出建议:造一个无臭无污、外形美观的垃圾厢房。由于小区 6 号楼至 8 号楼居住人口相对最多,大家便决定从这里开始试点。

2019 年以来,包括嘉兴路街道在内的虹口区多个街区通过与第三方企业合作,推动垃圾分类 " 科技 + 管理 " 统一智能化改造。在瑞虹二期所属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雷国兴看来,所谓 " 智慧垃圾厢房 ",不仅在于数字赋能,更在于对 " 四个桶 " 进一步做好精细化管理。以面积大、投放多的可回收物为例,改造过程中,10 个窗口中可回收物投放占了一半,并分为废织物、废金属、废纸品等 5 个细分窗口,从源头做好分类。同时,小区物业白天安排保洁人员值守厢房,及时将居民投放的快递盒、泡沫塑料等拆解压平,更好地利用宝贵空间。对于居民投放垃圾,也提出了更细化的要求。在 " 废塑料 " 投放窗口上,不仅贴有空瓶图案,还注明 " 清洁的塑料餐盒是良好再生资源 ",规范了塑料品的投放。这些都通过前端发力,让居民从 " 垃圾生产者 " 成为 " 资源创造者 "。

将低碳理念转化为生动可行举措

瑞虹二期智慧垃圾厢房顶部安装了一块光伏板作为小区备用电源,让这里不仅作为垃圾分类的示范点,更成为居民低碳生活的承载点。

" 我们将通过实践推动低碳生活新时尚,持续提升辖区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品质,初步养成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 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俊介绍,辖区内 " 瑞虹共享会客厅天虹站 " 定期举办公益市集,鼓励居民拿出闲置物品交换,并通过在现场设环保物品制作摊位、举办环保讲座等,推动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再如,辖区内凯虹家园在小区 " 主干道 " 上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平时向居民推广 " 生活小妙招 ",包括鼓励电视机顶盒不用时关机节电、建议使用可擦写白板减少白纸消耗等。前不久,为期一个半月的嘉兴路街道首届 " 低碳生活时尚节 " 开幕,通过探索自然、以物换物、环保作品展演等方式,将低碳理念转化为一个个生动可行的创新举措。

本月,《嘉兴路街道低碳生活新时尚实践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对低碳基础建设、社会参与建设、建筑能效提升、垃圾分类减量等提出具体要求,并推出打造低碳数治管理平台、推进既有建筑楼宇近零碳排放改造、建设辖区湿垃圾就地处置设施等 10 个重点项目。嘉兴路街道还将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专业机构合作,在社区试点低碳场景。例如,结合居民绿色出行、节约用电、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等场景推出积分系统,并同步至上海市碳普惠管理运营平台形成个人减排量,再转换为碳普惠体系中的价值兑换符号 " 碳积分 "。" 碳积分 " 可通过消费、注销等消纳机制形成激励,构建可持续社区碳普惠体系。

" 老大难 " 成 " 新景点 ",助力共治共享

瑞虹二期智慧垃圾厢房旁,亲子洗手台上放着 3 瓶洗手液,都是居民自发从家里拿来的。" 说明厢房改造得到大家认可。" 居民吴青葆说,从去年提议改造垃圾厢房到最终成型,街道党工委、居民区党总支反复听取吸纳各方意见,数易其稿,将这个曾经人人避之不及的 " 老大难 " 改造成了大家都爱来的 " 新景点 "。

雷国兴介绍,改造过程中,社区发动了 9 名有设计特长的志愿者参与,将各方 " 金点子 " 变成 " 金果子 "。譬如,厢房旁利用率较低的两个快递柜被挪到他处,调整部分地面绿化为墙上绿化,改造成可步入可休憩的景观小品。之后又根据居民意见,在连排座椅中间加了小圆桌,还在两旁添了适老化扶手。垃圾厢房显眼处张贴了 " 建言献策 " 二维码,让居民随时发表意见建议。最近有居民建议,在湿垃圾投放入口内部增加连接板,确保湿垃圾入桶不滴漏在缝隙处,避免厢房内残留污水。居民提出的意见越来越细致也越来越专业。" 垃圾分类带来了环境上的改变,也促进了邻里和谐,成为我们小区基层治理的晴雨表、评价社区工作的一把尺。"

在嘉兴路街道,从垃圾分类延伸出的基层治理妙招还有不少:铭庭小区考虑到居民流转率较高,制作了介绍垃圾厢房位置等生活信息的《新居民入住指南》,帮助新居民融入社区。香港丽园小区从垃圾分类志愿者中,发掘了更多有一技之长的居民,组建了多支专业化志愿者团队,包括群文团队等,充分调动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社区活力。

" 未来三年,嘉兴路街道将充分把握超大城市中心街区特点和规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刘俊说,将通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优化行动、居民自治水平提升行动、社区法治水平提升行动、社区德治水平提升行动、社区数治水平提升行动,全面拓展市民驿站的功能内涵、打造低碳生活新时尚实践区、率先试点完整社区建设工作、建立健全社区应急响应机制、探索实施社区差异化治理新模式 5 个方面重点项目。通过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持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形成社区治理品牌。

作者:单颖文

文:本报记者 单颖文 图:叶辰亮 邢千里 编辑:施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新时尚”成好习惯,用心用情推进低碳生活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6519428e9f09217b5e4078
文章由用户上传,如果有侵权请联系6881@163.com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时下

泰国血色婚礼致5死1伤!新郎枪杀新娘、岳母后自杀

2023-11-28 6:47:28

时下

沪上专家解读“25条”:畅通民企融资渠道,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

2023-11-28 6:50:1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