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场古镇保护区是浦东规模最大、历史遗产最丰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在浦东新区新场古镇中段位置,刚刚整修一新的后市河花园复原了 " 前店中宅、跨水为园 " 的独有风貌。重新设计的绿野花园、引入的品牌咖啡店一下子成了周边居民和游客休闲打卡的热门场所。
历史与现代如何共融共生,或许是所有古镇的一道必答题。对于新场而言,生活在此的近万名原住民是古镇生命活力的来源,也为这里的保护活化、开发利用提出了更多考题。眼下,这座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千年古镇正代表上海,与江苏、浙江十余个古镇一起联合申报 " 江南水乡古镇 "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如果成功,将填补上海 " 世界文化遗产 " 的空白。
为此,浦东新区出台了首份关于古镇保护的规范性文件——《浦东新区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今年 10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对新场的联合申遗之路提供了更有力支撑。以此为新起点,这座 " 活着的古镇 " 持续推进有机更新,探索在新与老的融合共生中,打开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保护
如今的新场古镇保护区面积约 1.48 平方公里,是浦东新区规模最大、历史遗产最丰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新场现有 15 万平方米成片古建筑、68 座古仪门、2000 米老街、1200 米明清石驳岸。
在申遗过程中,保护一定是第一位的。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办法》着重对遗产保护、风貌管控、原住民形态保留等作了明确规定。
在海泉街和牌楼路的交汇点,沿街一排低矮的小楼房开满了布店、饭店等各式各样的商铺。由于房子都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店铺的业态也很分散,街面难掩凌乱之感。只有少数上了年纪的居民才会有依稀的记忆:店铺的下方原本是后市河的河道。
在列入申遗项目清单后,这里的风貌有了 " 重见天日 " 的机会。牌楼路后市河交汇点河道改造工程已经立项,有望让这一段长期 " 隐藏 " 在涵洞之下的后市河恢复原貌。届时,新场古镇两横两纵的 " 井 " 字形水系将被完全打通,串联成环。为了改善古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水环境质量,新场港等河道护岸维修工程也已全面展开。
在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的修复上,一系列硬件上 " 补短板 " 的基础设施都在加速推进。石笋街(含东后老街)道路整治、综合管线及截污纳管整治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完成,牌楼路道路整治、综合管线及截污纳管整治工程也计划于今年年底开工。两大工程实施完成后,新场古镇区域截污纳管将基本实现全覆盖,管线入地还会给主要道路带来更为疏朗的天空。
针对民居的修缮和保护,新场镇专门出台了《新场古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设计导则》和《新场古镇风貌保护居民实操指南》,目前还在制定民居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明确各类民居修缮的适用范围、管理主体及职责、审核单位、审批流程、奖惩办法。
活化
跨河花园是新场古镇迥异于其他江南水乡古镇的特有形态,同样也是列在新场申遗项目清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已改造一新的后市河花园,曾是新场富商黄振如的家,走出过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培康。设计改造时,一位黄家后人——黄老太太还在老宅生活。但复原并不等于复刻。记者注意到,恢复跨河花园风貌的同时,这里的设计团队摈弃了旧时私家花园的原有格局,注重结合周边居民、游客的实际需求,打造了一片开放式的共享空间。
在整座花园里,许多细节都试图融入新场历史文化的独特韵味。比如,采用金山石的材料替代原来的泥石小径,将新场古镇的发展历程制作成铜版石刻,镶嵌在石板之中。花园中的一条曲径布置了白色砾石和汀步,与新场古镇的盐文化相呼应。而对于曲径之中的弯折处,设计师特意选取古法制盐著作《熬波图》中的 3 幅图,以蚀刻金属方式印在景石上,阐释盐文化的主题。
有人说,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以后市河花园复原开放为契机,新场镇与浦开集团联手,加快古镇中南段保护开发,南段收储资源的更新利用也有了明确规划。
新场古镇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周巍一直负责古镇的招商工作,在他眼里,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就像是 " 小火慢炖 ",需要更多耐心。目前来新场古镇游玩的游客还主要集中在北段。而与北段浓重的烟火气不同的是,古镇的中段、南段未来将更有诗意氤氲的文化氛围,汉服、文创、轻食、咖啡、非遗展示馆会在此串珠成链。
为进一步提升古镇保护开发的水平,新场镇对照《办法》,抓紧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推动《办法》执行到位。" 我们要让更多新场古镇居民感受到申遗为古镇、为生活带来的变化。" 新场镇党委委员李智星说,《办法》出台后,关键就在于落实落细,而原住民的支持和参与就是打开这扇 " 关键 " 大门的一把 " 钥匙 "。
联动
在新场古镇的 " 门面 " 位置,开新缘市集正紧锣密鼓地 " 更新 ":摆上竺桥大米、本地大闸蟹、新鲜蔬菜等新场特色农副产品,乡村拿铁、桃花酥、农家塌饼等小吃美食也会有更大空间。
周巍向记者道出了摊位调整的 " 门道 ":一方面要更贴近古镇游客餐饮、休憩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古镇和乡村能进一步联动起来。计划中,开新缘市集要成为新场各类优质农产品集聚地、展示厅。
联动的背后,其实是一篇乡村振兴的大文章。新场的新南村和古镇仅一河之隔,有千亩桃园、生态片林。李智星表示:" 一方面,我们正在实施古镇的灯光改造工程,逐步打造夜游、泛舟游等更为丰富的古镇深度体验,让原本短暂停留的游客乐意留下来、住一晚。另一方面,还要设法将客流向乡村引导,实现古镇和乡村的联动,形成数条‘古镇 + 乡村’的文旅路线。例如,古镇的游客引入新南村后,就可以感受江南水乡的乡村风情。"
目前,新场镇建立了多方合作机制,将探索以古镇为核心,文旅产业为纽带,用乡村与古镇同频共振,驱动区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作者:唐玮婕
文:本报记者 唐玮婕 图:新场镇供图 编辑:施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活着的古镇”走出新老融合共生之路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67b9848e9f09242e420528
文章来自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系6881@163.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