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市考察调研。他先后考察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
这还要从 16 年前说起,2007 年 3 月至 10 月,习近平任上海市委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下基层、做调研,抓党建、谋创新,为上海发展明确目标、指引方向。回顾在上海的工作经历,他深情地说:" 我与上海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对上海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到上海考察,全国两会期间多次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为上海发展把舵领航。总书记曾说:" 虽然不经常去上海,但对上海的情况还是了解的,我还是牵挂着上海。"
" 上海的党建要成为中央的一个点"
2007 年秋日的一天,即将调离上海的习近平特意来到市委各部门告别。离开市委组织部,他走到大门口,一只脚已经踩上了汽车踏板,却又回转身,对组织部的干部们说:" 上海的党建要成为中央的一个点。"
在习近平心中,党建工作始终具有特殊重要性。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先后三次前往兴业路 76 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党建工作念兹在兹。
2017 年,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2018 年,在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党建服务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基层党建要 " 做到党员工作生活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让党员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组织找到家 "。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再次强调 " 要扎实推进党的建设 "。总书记强调,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如今,从村居社区、商务楼宇到新经济、新业态领域,上海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党建工作。
近年来,上海结合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 " 行动,打造了包括 "1 个市党建服务中心、16 个区党建(群)服务中心、450 余个街镇级党群服务中心、12000 余个居村级(楼宇、园区、商圈等)党群服务中心(站、点)" 的四级党群服务阵地体系。仅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就开展 12.2 万场活动,服务人次超 2500 万。
" 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
" 年轻一代也应该多了解这段历史,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改革开放是奋斗出来的!"
这是 2020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 " 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浦东开发开放 30 周年主题展 " 时说的话。
展览以大量的图片、图表、视频、置景、实物,生动展现浦东的发展奇迹,总书记不时驻足观看。
展厅内,一处反映浦东烂泥渡路今昔之变的景观,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一面是逼仄杂乱的里弄小巷,一面是同一视角拍摄的改造后财富涌流的银城中路,变化之大,令人惊叹。

△展厅内,烂泥渡路置景展区。

△展厅内,同一视角上海今昔对比图。上面一张 " 烂泥渡路 " 照片,拍摄于 1995 年左右,下面一张照片则摄于近年,满目高楼林立、绿草如茵。
讲解员介绍:" 浦东人曾经有句戏言‘走过烂泥渡路,行人没有好衣裤’,如今这里已成为寸土寸金的陆家嘴金融城核心区。"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 看上去是完全不一样了,没有对比就不会知道,真是沧桑巨变啊!"
从第一个金融贸易区到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 …… 一系列 " 全国第一 ",彰显了上海和浦东改革高地的澎湃活力。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描绘上海的 " 开放 " 基因:"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
穿过 " 海鸥门 ",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出现在眼前。
2016 年,上海自贸区运行 3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2018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示:" 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今年 9 月 29 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十周年。十年间,在这片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中,一揽子开创性政策相继推出,一系列突破性实践深入开展,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持续涌现。
如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播下的 " 种子 ",已在 20 多个省份的自贸试验区茁壮成长,100 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 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目标定位。
每次到上海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提到一个关键词——科技创新。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调研,了解医疗科技、汽车研制企业自主创新情况,他强调," 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张江科学城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 " 临门一脚 "。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支招 ",提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张江科学城,考察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了解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情况。
…………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科技创新寄予厚望。
这些年," 蛟龙 "" 天宫 " 中都有上海 " 身影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正成为上海的创新高地。2022 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达 4.2%,其中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约 10%。
上海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 " 上海路径 "。
"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
今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闵行区考察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
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为满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需求,打造了 " 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 " 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传递出鲜明信号——城市建设以人民为中心。

2019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 "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 重要理念。
那天,站在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滨江栈桥上,习近平总书记感叹 " 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 ",并语重心长地说:" 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20 年 11 月,在浦东开发开放 30 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 "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上海城市治理提出要求。
2017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
具体要如何做?2018 年 11 月,在上海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进一步阐释: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城市治理的 " 最后一公里 " 就在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他语重心长地说:"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
不忘嘱托,不负期许。近年来,上海布局 " 一网通办 "" 一网统管 " 这 " 两张网 "。其中,政务服务 " 一网通办 " 聚焦 " 高效办成一件事 ";依托 " 一网统管 " 平台,城市运行领域的管理、业务和信息都集中在一个网络系统,相关部门可以及时感知、快速反应、协同处置,从而 " 高效处置一件事 ",让城市更具韧性。
浦江潮涌,东方风来。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擘画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一步变为 " 实景图 "。
对这座城市,总书记一直牵挂着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6c50018e9f091ebe1e5359
文章由用户上传,如果有侵权请联系6881@163.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