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本人有幸曾经和一位记者出身的女同事去做现场调研
访谈的是某上市公司的一位技术总
这位技术总很有名,而且众所周知因为公司负他很多,他那会已经决定要离职了
但他是个很有道德感的人,正因为要离职,更是注重个人言辞。对公司不愿有任何不好的信息披露。但说公司好,他又撒不了那个谎
所以整个访谈就很尬,几乎挖不出任何有信息量的话
然而技术老大就是他,最了解公司技术业务的他不访的话,访其他人很难拿到对技术的全面信息
面对这种场面,我这种那会还很顾念自己面子和别人面子的人是真的没辙
但记者同志不一样
第一,她不懂技术,但来之前她显然做了功课,知道很多技术名词
所以她就拿这些技术名词去编造各种观点,去找技术总验证。
我一个非技术出身都听的出来,这些观点十有八九都是错的或者说不准确的。但她持续的问。
第二,她并不顾念副总所谓的为保全人格魅力所设定的不能说前公司坏话立场
不断的抓各种可能涉及到公司亏待副总的话题,大侃特侃
亲爱的朋友们
那会坐在她旁边的我,有种冲上去掐死这同事来制止她发问的冲动
因为她问的那些话在我看来,既没有智商,又缺乏情商。我很担心对付副总觉得我们公司派了俩傻叉来访谈
这副总刚开始不怎么回应
后来脸色开始不好看
很明显的起了情绪
再后来开始憋着怒气纠正记者的专业错误
再后来开始指正记者说的他与公司的传闻与事实不符
真实情况是"不啦不啦不啦"这样的
然后这个记者开始称赞他技术专业度高
开始和他共同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再然后副总开始跟记者无话不谈
直到访谈结束
副总还意犹未尽的表示等到了下一个公司
邀请我们再去访谈
我的朋友们啊
这整个过程下来,我是懵逼的
我亲眼见证了这位副总从友好的假笑,到不懈与愤怒,再到慨然应怼,再到深情吐露,再到吐露完的满足,整个一个抛物线搬的情绪变化历程
我自己也亲自经历了,从无语加鄙视,但一脸懵逼,再到赶紧拿起小本本记录奋笔疾书,觉得干货满满的历程。
大家如果看过一部叫《海上钢琴师》的电影,电影高潮斗琴那一部分,主角的好基友曾经经历了觉得主角再净干蠢事,愤怒的满地打滚,不停吃纸。到最后看到主角一手必杀,干的老黑钢琴大佬臭着脸离开而雀跃欢呼
我当时的心情转换就是这样的
反倒是全程情绪都很平静的是记者同志
她有时话不多,有时候话多,也会捂嘴微笑,也会痛斥宵小。但整体来说,情绪波动,比在场的另外两位小的多。
而且不怕告诉大家,这次访谈,是我有限的尽调生涯中,仅在访谈这个环节聊的最深的一次。
后来我把这个过程讲给记者同事听
她跟我说这不算啥
记者这个工作的本质,就是通过调动对方的情绪,来深刻呈现人物和故事的。
这是他工作的入门功课。
这也是为啥我们一个投资公司,老大会找一个记者来跑尽调访谈的原因。
所以,朋友们
记者工作的本质,是调动被采访人的情绪,
充分立体而真实的反应出受访人的故事
这份工作的核心是通过专业手法引导受访人呈现内容
而不是凸显采访记者自身的情商
从那以后,我每次看到某台那几位被广大网游表扬高情商的主持人时
我都会想如果当初跟我一起参与访谈的不是那位女记者
而是这情商超高的几位,后果会怎么样?
我想我访谈的过程也许会很开心
但我拿到的调研报告一定是注满了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高情商报告,对关注真实性的投资分析不会有任何的帮助
而同样如果一款访谈节目做成这样,你除了看到虚假的情商以外,什么深刻的东西都看不到
尽管我也不喜欢鲁豫,但我觉得他比某台几位天天标榜高情商的主持人,不知道高哪儿去了
正规采访一步步套压力挺大的,而且甚至有点风险。
鲁豫这样的采访,就算鲁豫问了个敏感问题,嘉宾也可以回答而且不会被完全认真的对待(就好像哄小孩的话不会被当真一样)
这样既可以回答一部分问题,又不算是太正式,风险比较小一些。
所以鲁豫有约的嘉宾明明说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话(被鲁豫带着跑偏),但是这些话几乎都没有造成过什么恶果(放在其他访谈里面肯定会有后果)。
大家又都是想听这样的话的。
毕竟,当蜡笔小新当主持人的时候,没人会太在乎嘉宾说的事情,但是如何应对蜡笔小新会很有趣——这个过程中,对话就仅限于嘉宾和鲁豫比较多,所以相对安全,也不需要引入太多别的内容。
更何况我们确实爱看蜡笔小新啊,我们觉得搞笑的地方往往也是蜡笔小新问出了一些耍宝但不好直接回答的问题(但问题本身并不是很具有破坏力)。
你就理解成鲁豫在采访过程中总是好端端的说着,然后突然说“啊,你不开心了,我给你表扬个节目吧?”
“嘿~屁股光光外星人!”
如果光是蜡笔小新,那没什么了不起的
关键是这个蜡笔小新,让这样一个能找到如此牛逼人物的团队,依然让她做主持人而不是找一个真正的蜡笔小新。
蜡笔小新有很多,但是能稳住自己位置的蜡笔小新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