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附近俄军投入的总兵力,都不足以形成合围。
俄军在最初的空输部队占领机场打斩首作战失败后,估计也没有想过要把基辅啃下来,要知道基辅市比格罗兹尼可大太多了,比阿勒颇之流也大得多,俄军常规火力的极限可以打赢格罗兹尼巷战、阿勒颇巷战,但要以彻底占领为目的全力打基辅,估计要用柏林战役那种级别甚至更大规模的兵力火力。
战后苏联重建的这些大城市,其考虑是在运用战术核武器的条件下甚至全面核战条件下仍有一定生存能力的。真要打成全面巷战,比二战时的斯大林格勒、柏林等大城市只会更加难啃。
从战略角度分析
两个问题:
1,开战前过分低估了乌克兰军队的战斗意志,高估了己方的战斗能力
2,张开五个手指打人,四面出击,毫无重点
如果教员在这里,估计看着会很熟悉,这简直可以拿来当他批评博古李德的经典反面教材。
整场战争就是一场在左倾冒险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机会主义作战
一场灭国级别的战争,作战计划居然是“布拉格之春”的翻版
空降兵突袭首都机场,大军从四路同时出动,打算兵不血刃瞬间灭国
就是没考虑捷克斯洛伐克当时还当苏联是闹了点小不愉快的盟国,在根本没想到苏联会动手的情况下被偷袭。
乌克兰过去八年可是一直在为俄罗斯可能的进攻做准备!
咋就能相提并论了?
再来看看这个战争初期的进攻态势(红色地区不代表实控,仅指示战线)
注意是战争初期的图,不是现在的图,别在评论里问我为什么用老图了,我只是用这个开局时的图指示下俄军开局时的进攻方向!
图片来自微博用户“红袍萤火虫”

四路大军齐头并进,气势如虹啊
就是不知道重点在哪儿
基辅方向重兵围攻
切尔尼戈夫围攻
苏梅州围攻
哈尔科夫方向重兵围攻
顿卢两州硬攻
克里米亚方向攻赫尔松 攻尼古拉耶夫,攻梅利托波尔,攻别尔江斯克,攻马里乌波尔,攻扎波罗热
一口气攻这么多地方,最后除了南线进展比较神速,其它方向一个重要城市没打下来
处处分兵进攻,处处力量不足
部队散的四处都是,却打不下任何一个敌方的坚固据点;后勤线拉的老长,却缺乏足够稳固的后方,结果补给到处遇袭,装甲力量强行穿插,结果保障跟不上反而丢弃大量损坏装备。
这两天俄军才算是清醒过来,对基辅围而不攻,在哈尔科夫和尼古拉耶夫都停止进攻,集中兵力开始进攻马里乌波尔和顿巴斯的乌军。
但凡一开始就搞清楚重点,把主要兵力集中在东线,基辅和赫尔松方向采取佯攻,别的不说至少哈尔科夫不会打不下来。
搞出这种四面出击毫无重点的打法只有一种可能:预期乌军只要一开战就会如阿富汗政府军一般,一触即溃土崩瓦解,要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乌克兰以免西方干涉,造成既成事实。
俄军从一开始就没做好要打一场大战恶战的准备,纯粹是冲着像2014年一样去武装游行的。
以敌人不堪一击 我军只要枪一响就作鸟兽散这样的预期来制定的作战计划,属于如假包换的机会主义。
现在俄军已经调整了打法,开始知道抓重点了,只是不知道他们还有多少机会来弥补自己前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