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在田间地头烧荒?田间地头有荒可烧吗?这种提法是对古代传统农业前史和农人的欠了解,从而形成现在人的误读,前史事实并非如此。因此,该题应加一个字,改成“为什么古人不在田间地头烧荒?”
(造林炼山,堪比古代烧荒)
古人的田间地头能烧荒?
田间地头指农田之间,地步的两端,也便是农业生产的现场。烧荒,从农业视点来讲,也便是垦荒前烧掉荒地上的野草、荆棘、灌木等。任何懂农业常识的人都知道,种庄稼的地步,南边的水稻田就更不用说了,连野草都不让多生几根,就更不说生长荆棘和灌木了,北方的旱土也相同,熟地怎么会荆棘和灌木,又何来那么多的野草?莫非古代的农人就这么懒惰,这些地步三年两不种,或者许多疏弃?事实上并非如此,古代农人服侍地步比现在的农人勤快多了,也精致多了,容不得田间地头多一根杂草,更不用说让土地荒,长出荆棘和灌木,他们的农业技术很落后,只能靠勤劳来弥补。古代农人靠地步养活,他们对待地步比服侍父母还要诚意。
(北方草垛)
(南边草垛)
(南边草垛——从前的农人之宝)
有人要问了,古代农业生产就没有了稻草和秸秆了吗?要说在田间地头烧稻草和秸秆也算“烧荒”的话,这可不是古代人的习气,是现代农业才呈现的新现象和新情况。
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代农人犁地靠牛马驴地畜力,水稻主产区的稻草既是牛冬天的饲料,也是耕牛度过隆冬的保温材料,等所以牛的“被子”,当然也是猪度过隆冬的保温材料,这些稻草古人怎么舍得烧呢?再说,稻草即使回收家中,而是放在稻田里,古代在秋收后,一般都要把有水源的稻田犁过来,装满水,称为“冬水田”,稻草经过一个冬天的浸泡腐烂了,底子没用火来烧。再说北方的秸秆,都在夏收和秋收后,把秸秆回收家中,有的给牛马作饲料,有的用来作柴火烧水煮饭,各尽其用,哪还有多余秸秆留在田间地头?
(北方乡村秸秆柴草垛)
田间地头烧稻草和秸秆是现代农业开展呈现的新问题
在地里烧秸秆,上世纪七八十时代都还罕见,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应该还有深入的形象。为什么说地里烧秸秆是现代农业才遍及呈现的现象呢?主要是农业现代的开展带来的问题。一是机器犁地、耕种、收割替代了畜力,使乡村的牛马等大牲畜喂食大幅削减,使稻草、秸秆失去了运用功能,成为多余产品,农人也没有必要费工费力回收家里。二是各种高效化肥的运用,使秸秆作为传统肥料返还地步越来越少。三乡村遍及运用的燃料被新型电力、煤气等替代。四是农居现代化的开展,让现在的农人变得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处理这些稻草、秸秆。
有以上四种原因,稻草、秸秆成了农业生产的废物,只需放在田间地头烧掉。此种情况近年来在南边水稻产区也开端呈现,主要是现在的不再把水稻田犁过来过冬,而收割机收后的禾蔸较高,稻草又不能扎成把,在春天犁地时又难处理,为了省力只好用最简便最古老的办法,放火烧,形成火灾和环境污染,也是现代农业今后需要解决的难题。
(现在烧秸秆易产生火灾和污染环境)
古代人怎么烧荒,在哪里烧荒?
那么古代烧荒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古代的粮食作物的产值很低,除了良田的精耕细作外,还要想方计法扩展栽培面积。所以,农人将一些山地坡度比较缓,有土的地方栽培杂粮,如黍子、荞麦、豆类、高粱、玉米、薯类等生长期短的作物,但凡能种的都择地而种。由所以广种薄收,一般都种在荒山野地里,大面积栽培又劳力不足,所以,就将粗大一些的荆棘、灌木粗略地砍一下,到了刚开春时,又是草叶枯黄,点一把火就可把荒地烧得干干净净。烧荒后的草木灰成了肥料。有的作物只需撒下种子就有收成,有的稍松一下土播下种子就能长出来。
烧荒并不是盲目地烧,一般在要烧的地块周围砍出防火线,以免大面积烧山。烧荒一般讲究轮作,也便是说种了一年,要歇一到两年,隔了一两年后,地里又长出了荆棘、灌木和杂草,要种的时候又用相同的方法来烧一次,栽培一轮,如此重复。这也便是古代成语“刀耕火种”便是用来形容这种落后的栽培方式的。一些上了年岁,来自山区乡村的朋友,或许还对上世纪七十时代集体经济时代还有形象,那时生产队除了栽培开垦的地步外,为了扩展栽培面积,增加粮食收入,许多生产队依然采用这种古老的烧荒生产方式。
(古代精耕细作的农耕图)
烧荒和拓荒有区别,拓荒是把荒地变成熟犁地,年年栽培作物。烧荒与砍烧田坎也不是一回事,这种情况一般在山区或丘陵地,犁地连着山,为了好种田,也是为了山上的草木不遮挡阳光,农人每年都要把坎上的树木杂草砍得干干净净,然后放在犁地里烧掉。
至于因战争而烧荒,如明朝时期在北方边境烧荒,那是别的一回事,与栽培农作物烧荒的用途不同,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
来历:搜狐 作者:关山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