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座”道“席”,古人坐席有讲究

上古时代,没有凳子椅子之类坐具,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即铺席于地,跪坐其上,臀部压在脚跟上。

上古时代,没有凳子椅子之类坐具,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即铺席于地,跪坐其上,臀部压在脚跟上。这样的“坐”和“跪”很附近,只是腰肢不伸直罢了。席地而坐的人,在动身之前必先跪,古代称为“长跪”或“跽”,都是笔挺上身而跪,表明庄重和恭顺。到魏晋南北朝之后,高足坐具传入中原,所以席地而坐渐为垂足坐(坐在椅凳上,双脚着地)所替代。

“席”是编织成的衬托用具,铺在室内招供坐卧其上。人们登堂入室必先脱鞋,然后席地而坐。席犬牙交错,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一般席铺两层,铺在下面用竹篾编织的席叫“筵”,覆在上面用草本植物编织的席叫“席”。“筵”比“席”略长,二者统称“筵席”。古人饮食宴会都在席上,所以引申出“酒筵”“酒席”等词。到了近代,“筵席”泛指酒席。

古人坐席非常讲究,有“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的规矩——到会宴会讲话时应尽量靠后坐一点儿,以避免唾液横飞;就餐时应尽量靠前坐一点儿,以避免汤汁玷污坐席——既表现对主人的尊重和恭顺,也表现自身的教养。

古人席地而坐,故称坐次、座位为“席”。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筵席词语,例如举行宴会或典礼时各就各位,叫“入席”;主人和客人的座位,称为“主席”“客席”;空着座位等候,叫“虚席”;伴随参加宴会,叫“陪席”;退出宴会,叫“退席”;站动身来暂时离开坐席,叫“避席”;对人表明尊敬,直动身子致意,但两膝仍着地,叫“膝席”;席间谈论过人,使他人相形见绌,叫“夺席”;在攀谈中移坐向前,凑到他人跟前,叫“前席”;席间不辞而去,叫“逃席”;朋友断交,叫“割席”等。

现在,虽然人们普遍运用椅凳沙发一类坐具,但仍惯用“席”来代表座位。

来源:今晚报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时下

大号绣花针迅捷剑,为何风靡欧洲战场100年,成现代击剑师祖?

2022-5-16 10:35:57

时下

商周时代玉文化继承了浙江良渚文化——以玉琮和玉璧为例

2022-5-16 10:50:5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