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是人们日常出行时离不开的交通东西。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车。那么,古代车的主要用处跟今天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古代的车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车”在甲骨文和金文傍边有许多种写法,描绘的都是一辆古代车子的姿态。大都字形中都有表明车辕、两个车轮和车轴的部分。不过,无论是甲骨文仍是金文傍边,车字都存在一些较为杂乱或相对简略的字形,比如,在较为杂乱的字形中,有的在两轮之间有车厢,乃至细致描绘出车轭、车衡乃至一些装饰性的部件,而较为简略的金文字形则只要一个车轮。而且,我们今天所运用的车字的简化字字形并不是现代人的创造,而是源自东晋以来许多书法家所写的“车”的草书字形。
“车”开始是指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运输东西,而且从它的古文字形上能够看出,开始的车有两个轮子,由马来拉。许慎《说文解字》:“车,舆轮之总名。”“舆”指车厢,“轮”指车轮。在古代车的构造傍边,车厢和车轮是最重要的两个部件,因而许慎将“车”界说为以舆和轮为主要部件的交通东西的总称。
古代的车通常由马来驾,这一特征不只反映在“车”的古文字形傍边,也能通过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得到印证。比如,在古文傍边,常常“车”“马”并提。《诗经秦风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颠。”“邻邻”描述车行进的声音,“白颠”是一种脑门有白毛的良马。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萧萧”描述马的嘶鸣声。
与今天不同的是,早期的车除了供贵族出行或狩猎运用外,更主要的用处是用于军事作战,所以,“车”有时专指战车。《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史记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古代表明战车的数量,通常用“乘”,四匹马拉一辆车为“一乘”。因为拥有战车的数量标志着一国国力的强弱,所以才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等说法。
“车”表明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运输东西这个意义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随着年代的开展,车的形制发生了巨大变化,“车”所包括的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从古代以家畜或人为动力的车,到今天的自行车、摩托车、轿车、火车,乃至无人驾驶轿车等,车的品种多种多样。
不只如此,跟“车”具有一起特征的使用轮轴滚动来作业的东西也能够用“车”来称号。《后汉书宦者传张让》:“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翻车”是一种用来引水的机械设备。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列举了各种以“车”命名的东西:“今观凡器之运转者,皆谓之车。……纺纱具曰纺车,飏谷具曰风车,缫丝具曰缫车……”
再进一步,“车”又能够泛指机器,今天的“车间、试车”等词语中的“车”都归于这种用法。
车轮是旋转的,因而“车”又可指使用轮轴旋转来进行加工、操作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乐》:“直遂集客,车水竭池,穷池索之。”“车水”的意思是用水车汲水。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补遗》:“麋角与鹿角不同,麋角如驼骨,通身可车,却无纹。”这里的“车”是指用车床一类的东西切削物件。
在一些方言傍边,“车”还表明“旋转、滚动”的意思,且多指身体的滚动,这明显也是从车轮旋转这一意义开展而来的。李劼人《大波》:“钟刀儿匠的老婆好像也听见了,便车过身子,冲着大众旋磕头,旋泣诉。”
成语“辅车相依”源自《左传僖公五年》中的一段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想越过虞国去消灭虢国,于是派使者向虞国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认为,虞国和虢国是相互依存的近邻,虢国如果灭亡了,虞国也会跟着遭殃。他引用当时的谚语“辅车相依,巢毁卵破”来阐明虞、虢两国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这里,“辅”指颊骨,“车”指牙床。颊骨和牙床相互依靠,关系密切。而之所以用“车”来称号牙床,是因为牙床对牙所起的承载作用就像车载物一样。唐代韩愈《与崔群书》一文中也有相似的用法:“近者尤衰惫,左车第二牙无故动摇脱去。”
除了常用读音ch以外,“车”还读j,专门指一种象棋棋子。宋代刘克庄《象弈一首呈叶潜仲》:“昆阳以象奔,陈涛以车败。”“车”还作为部首运用,包括“车”的字在意思上大多跟车有关,比如“军、辇、舆、轻、转、输、轨、载”等。
来源:中华书局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