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多研讨,我国科学家在坐落滇东北区域的云南省镇雄县,初次发现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前的三叶虫动物群,为全面揭示华南板块西缘的海洋生物面貌供给重要窗口,这也进一步证实区域环境恶化时古生物“避难所”的存在。
云南省镇雄县发现的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前的三叶虫动物群化石(材料照片)
2020年以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讨所、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科研人员通力合作,对镇雄区域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前的三叶虫动物群进行深入研讨,研讨成果已于近来在线发表于世界期刊《远古世界》。
论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雅博士后魏鑫介绍,在已知地球历史时期,共发生过5次全球性的大规模集群灭绝事情,发生在4.43亿年前的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是其中的第一次,对这一事情前后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联系的研讨备受重视。
“此次在镇雄区域发现的三叶虫动物群略早于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时间,共有9科15属17种,含4个新种。”魏鑫说,镇雄区域地层出露良好、化石丰厚、交通便当,是开展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前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研讨的理想区域。
科研人员通过逐层采样及古生物学和沉积学系统研讨,揭示了镇雄区域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前的三叶虫动物群面貌,并建立了一个新的三叶虫生态组合,为该时期华南三叶虫动物群的生态分异研讨奠定了根底。
魏鑫说,依据三叶虫(种)的时空分布状况,能够推断出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前发生过一次生物迁移事情:受构造运动影响,华南板块的海洋环境逐渐恶化,构成遍及缺氧的半阻塞海盆,致使很多三叶虫消亡,终究仅有少量三叶虫成功迁移到“避难所”,即相对更浅且充氧的环境中,如镇雄区域。
来历:新华网(记者林碧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