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提到朱温找来谋士敬翔,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聪明过人,反应灵敏,他热爱读书,特别拿手于写文章,人称少年英才。
依照历来的传统习气,学而优则仕,他也在唐朝末年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成果未能金榜题名,因此心境郁闷。或许他还想着下次再满怀信心地去应试,但黄巢的起义军却在这时攻占了长安,乱世之中,敬翔只好逃奔异乡,暂寻出路。
没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从此敬翔走上了人生的转机之路。正所谓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如果敬翔没有转投异乡,仍沉于科举考试一条路,那或许就很难有朱温的霸业了。
一起,敬翔自己也难有一番成就,最多不过是科举及第后做个一般的官吏,适时地转变观念,重辟蹊径,敬翔这种思路很值得咱们学习。
敬翔先到了汴州(今河南开封),投靠了同乡王发,王发其时在刚就任的宣武节度使朱温手下任职,做调查支使。
可是王发也找不到适宜的时机将他引见给朱温,敬翔并未怨天尤人,而是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替军营中一些不识字的将士代写信件、奏章,一起也暂时解决了日子窘境。
敬翔的文笔流畅优美,浅显易懂,很受官兵的喜爱,有时他写的一两句话竟被当成警句在军营中广泛流传。机会总算降临到他的头上。
朱温也很喜爱这些粗浅浅显的警句,当听说是部下王发的同乡所写时,便对他说:“听说你有位老乡很有才华,你带他来让我见见。”
见到敬翔,朱温便问他:“知道先生很精通《春秋》的大义,我现在有些根基了,很想学习《春秋》里边的方法来作战,以图更大的事业,不知道先生意下如何?”
敬翔朗声答道:“自古至今的用兵之道,贵在随机应变,出奇谋而制胜。古代的礼俗到现在都没有沿用下来,变化极大,况且是用兵之道。
一味学习《春秋》就是泥古不化,成果只能是徒有虚名而无实效,百战难以百胜,那么大王的大业也就很难有希望了。”
朱温听后连连允许,非常高兴在军中得到这样的智谋之士。他立刻让敬翔担任了军职,每逢行军交兵,敬翔都跟随左右,时刻不长,敬翔向朱温提出改换文职。
因为他发觉自己不太喜爱做武官,更不拿手领兵交兵,指挥作战,而做文职却是他的特长。朱温很爽快地答应了,改任他为“馆驿巡官”,专门担任文书奏章的起草作业。
从此,敬翔成了朱温的重要幕僚,他的才华崭露也有了很好的时机。